东晋著名科学家葛洪与宁国——宁国市青龙乡葛氏家族简介(上)高生元导读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等研究团体发明了青蒿素,拯救了世界上数百万人的生命,从而获得年诺贝尔医学奖,发明灵感正是受葛洪医学著作的启发。年12月7日,屠呦呦发表诺贝尔获奖感言:“我还要感谢一个中国科学家——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葛洪先生,他是世界预防医学的介导者。……当年,每每遇到研究困境时,我就一遍又一遍温习中医古籍,正是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给了我灵感和启发,使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并最终突破了科研瓶颈。”宁国市青龙乡葛氏,乃两晋道教真人葛洪后裔,传至今日,家族繁衍昌盛,为宁国之望族。一、宁国葛姓源流据明嘉靖丙寅年()纂修的《宁西葛氏家乘》记载,商朝国王小辛为葛氏一世祖。小辛,商朝国王,姓子名颂,商王盘庚之弟,商王祖丁之子。盘庚死后,小辛继位。小辛继位后,放弃了盘庚的治国之策,商朝国运又一次衰落。相传在位21年病死,葬于殷。死后小乙继位。传至三十一世至融公,生子三,长曰洪,次曰澄,三曰洋,居句容。葛洪,出身江南士族。葛洪,字稚川,任勾漏令解组归句容时,携妻室儿女途径宁国西境罗陵湾(今名港口湾),细观其地扼西津之上游,川流至此如蛇绕龙回,下流水声终年不息。清晨日出,则满山竹顶生光;暮云反照,而长河水底成斑。川流春涨,势若钱塘之潮;巫峡之流,大有虎啸龙吟之慨。溪寒冬涸如浔绕孤山,鸠冲采石似百鸟飞鸣。静听风吹竹叶流过溪滩,如伯牙之琴声,令人闻之不舍。洪公因爱其山水清秀,风景绝佳,遂卜居焉。葛洪为宁国葛氏一世祖,卒于东晋兴宁元年(),享年81岁。晚年在宁国生活了二十年,卒后葬于宁国。七子并育,而诸子皆散处居住,有回居江苏句容者,有居浙江于潜者,有居宣城者。惟五子善五公居宁国,葬在父葛洪墓旁。葛氏子孙后代繁衍昌盛,自葛洪由句容迁来宁国罗陵湾,历经余年,葛氏遍及宁国城乡刘村、独山、岭里、戈塘、湾口、小壁坑、龙口头、罗田、蟠坑、西坑、万福、源坪、梅村、早林坞、汪家、杨家山、柳家坪、柏枧山、县城东门外等20多个村庄,历经晚清战乱、瘟疫后,葛氏子孙仍有一千之众。二、葛氏家谱及居住分布葛氏宗谱,第一次修于明嘉靖丙寅年(),第二次修于明万历壬寅年(),第三次修于清康熙丙戌年(),第四次修于清乾隆乙未年(),第五次修于清道光庚寅年(),第六次修于清光绪丙申年(),第七次修于民国二十九年()。葛氏民国二十九年谱名为《甯西葛氏家乘》,十卷,主要内容如下。卷一新序、旧序、凡例、规例、家规、形象图、新旧排行、名目、领谱字号、上世源流宗派至福庆公祖字派世系等。卷二茂生公世系、至祖庆公世系。卷三为洪公总纪、千一公派(居罗陵湾、葛村)、庆寿公派(居刘村)、俊保公派(居刘村)、寅保公派(居葛村)、宝顺公派(居葛村)、添德公派(居早栗坞)、添喜公派(居潘坑坞)、保生公派(居上独山前)、保祖公派(居葛村)。卷四永祖公派(居上独山)、永保公派(居西坑坞)、福庆公派至祖字辈。卷五福庆公派(居湾口迁南坞村)、茂生公派(居东门、葛家岭)、喜禄二公派(居戈塘)、显祖公派(居源坪)、官童公派(居葛村)、显禄公派(居柏枧山迁古塘冲)、积保公派(居柳家)、伏受公派(居梅村)、庆和公派(居葛村)。卷六和公派(居葛村)、应祖公派(居葛村)、永仁公派(居葛村)、邵林公派(居岭里十年上)、玺公派(居葛村)。卷七夏生春生二公派(居岭里十年上)、绿林公派(居葛村)、永贵公派(居葛村)、绿祖公派(居小壁坑)、茂祖公派(居葛村迁南川三桥村)。卷八千关公派(居葛村)、龙生公派(居葛村)、玉林公派(居葛里)、伏林公派至祖字辈。卷九伏林公派(居岭里)、伏保公派(居汪里)、天庆公派(居柳山)、祖庆公派(居东山、罗田)卷十家庙记、田产记、传、赞、跋、四海大姓名目、咏谱诗二首、罗湾八景诗、修谱祝文、螟哈规例。咏谱告竣诗(二首)葛峥嵘清贡生家藏旧谱已多年,赖有斯人续是篇。支派独分宋元后,根源直溯汉唐前。相期天地同悠久,一任沧桑屡变迁。昭穆分明皆记载,子孙时代永流传。前谱至今数十年,老人凋谢不周全。簪缨世泽空怀古,卷轴辉煌仅仰前。户口流亡犹十九,典仪惟幸有三千。原原本本从先获,稽考罗湾一脉传。葛氏世系字派绍传祖德,彦圣希良。俊英毓秀,光耀祯祥。承先有道,瑞锡荣昌。家声广大,孝友贤芳。光宇善庆,安国定邦。朝宗裕启,世永年长。三、葛氏名人简介始祖葛洪葛洪继承并改造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论,在《抱朴子·内篇》中,他不仅全面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理论,并系统地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方术,包括守一、行气、导引和房中术等;同时又将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强调“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并把这种纲常名教与道教的戒律融为一体,要求信徒严格遵守。他在《抱朴子·内篇》中的《金丹》和《黄白》篇中,系统地总结了晋以前的炼丹成就,具体地介绍了一些炼丹方法,记载了大量的古代丹经和丹法,勾画了中国古代炼丹的历史梗概,也为我们提供了原始实验化学的珍贵资料,对隋唐炼丹术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成为炼丹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著名炼丹家。葛洪精晓医学和药物学,主张道士兼修医术。“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认为修道者如不兼习医术,一旦“病痛及己”,便“无以攻疗”,不仅不能长生成仙,甚至连自己的性命也难保住。在世界医学历史上,葛洪还第一次记载了两种传染病,一种是天花,一种叫恙虫病。葛洪的一生可谓精彩,而且颇具传奇色彩,他的聪慧睿智帮助他开拓了医学上的新领域,在临床急症医学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葛洪晚年在宁国采药炼丹,著书立说,优游山川,种草种花。民国《宁国县志舆地志》(黄山书社出版点校本p页)载:“石仙尖,县东南四十里,高插云汉,上有仙人祠,旧传葛仙翁曾采药于此。”又(同前p页):“黄尖山,县南七十里,山上有葛仙岩,俗传葛仙翁炼丹于此,有石室。”又据《宣城地名考》(林静主编,p页)载:洪崖仙迹,位于宁国市西北部西津街道大村境内嵩山中。嵩山,县西北七里,高二百丈,周回三十里,为嵩阳王村坐山,山下有泉东往西流,大旱不涸。其山四望如笔,大黄山、小黄山,夹峙其傍,或以为形似嵩岳,故名。相传,葛洪曾在此炼丹,故称为“洪崖仙迹”。“洪崖仙迹”为宁国县明清时期县城周边十二景之一。《宁国县志》(年版p页)载:“宁国牡丹栽培始于晋,经历代选育,至明嘉靖年间有火红、浅红、紫、白四种。”宁国牡丹栽种始于晋,也许与葛洪有关联。相传,葛洪喜爱牡丹,从山中将它引种于庭院中。牡丹既能观赏,又能药用。由于花美,邻近村庄青龙、蟠龙等地士绅乡民争相引种之,自此宁国有栽种牡丹的习俗。后人有乡间俚语赞美《葛洪种牡丹》曰:葛洪喜爱罗陵湾,勾漏解组把家安。七儿并育五子留,鲍邵夫人夫君伴。稚川采来野牡丹,植入庭前作景观。花开富贵惊四邻,丹皮为药入药典。青龙蟠龙相仿効,牡丹种植始开端。娟娟女子初夏游,花王牡丹落人间。优游山水乐欢欢,采药著述又炼丹。仙翁逝去葬万福,福地至今称柳山。葛庆慷慨壮烈,勇力过人,尝受九丹液仙经,得号仙翁。尝自叙云:戢劲翮于鸾凤之群,藏逸迹于跛驴之伍;藜霍有八珍之甘,蓬荜有芹藤之乐。肥遁山林,有逸民风焉。宋代曾极诗赞其云:“人间底事有方壶,剑截青摇界碧空。试上珠庭瞻醉葛,仙云垂带护储胥。”葛君爱进士及第,原任江西丰城县知县正堂。葛俊公貌姿美,敦笃行宜孝友,根于天性,不事矫饰。甫七岁,昼夜诵读,手不停披,为一时学士罕及之。时属旱潦,相及饥馑,乡人多无粮可食。葛俊以其余粮悉数散给贫家。乡人赖以不困。丰年,乡民坚持还粮,乃只收原粮数,不取息。汪汪恩泽,一时景仰其风焉。葛念四授宁国路总管治中,将仕郎,改知歙县。葛玉凤元时由荐辟任尹,累官侍郎。葛凤戊戌年青州左卫调济宁卫。葛巳左卫军功升总旗调任甘州护卫。葛牛海倭猖獗,累立奇功,升任督府。葛仁获印征收丁编,合邑咸服其公,各宪嘉其尚义,申请礼部。葛遇孙修心炼性,白日飞升,至今柏枧山遗有仙人台,清鲍明发《文脊记》有载:“宁,山国也。其雄峙西北者文脊山,广袤数十里。接壤宣宁,巍然凌霄汉。极顶名望天台,万仞之巅,坦若平地,可三四十亩。北之连岗复岭为柏枧,其陬有仙台,昔传二仙人弈台上,樵者见之,剚斧于树,袖观其傍,局终仙去,索斧已没入树中矣。台畔有茗,香味之佳与龙潭埒。沿溪而出,林壑可玩。”梅文鼎为其撰有赞颂词(见后)。葛春生乡邦钦服,邑尹赖翁,嘉其尚义,有補于地方为之礼。葛廷朴原任松江府镇抚,军民啣德。葛德海钦授登仕郎,诚笃居心,谦和处世,善于诚身,德以风人。四、葛氏宗祠宁西葛氏,自东晋葛洪因喜爱罗陵湾风景而定居于此,此后,葛氏家族经余年的延续发展,遍布宁国20多个村庄,人丁兴旺,为宁国历史上的旺族。明末,宁西葛氏裔孙葛尚美,兴追报本之思,慨然立万世规,振百世之纪,纠合族属共厥举,于明崇祯庚午年(),开始修建葛氏家庙,前后历经10余年。至清顺治丙戌年,尚美五子葛重华由松江府镇抚解组归来,仰体父志,善继善述,捐献退休金,加上合族人的鼎力相助,家庙终于告竣。葛氏家庙坐落在青龙葛村,坐西朝东,前有流水(西津河),后有靠山,门前是村庄街道,亦是古道,下通宁国县城,上达徽州。家庙开间5丈8尺,进深12丈。前后三进,建有仪门、享堂和寝堂,是典型的三进五开间构造。大门门额上悬挂“葛氏家庙”四个大字,第一进为仪门,主要是祭祀时供礼乐之用。仪门由大门和过厅、仪厅组成,中间单檐横跨,两边马头墙高耸,四柱三间,四根石柱是花岗岩石材,上刻精美绝伦的京剧《五家坡》人物画像,横梁粗大气派,上面装饰优美的木雕图案。仪门两旁立有精美而且特别大的一对青麻石石鼓。第二进也称享堂。享堂正壁上挂有始祖葛洪彩色画像,正位上方挂有“敦本堂”三个大字的匾额。享堂是祭祀祖先、新年拜祖、族人议事、举行庆典和执行族规的场所。与享堂相连的是一个正方形的大天井。天井巧设“四水归堂”,集四方之水从中间流下,渗于堂屋之中井内。天井左右各有数间木柱石础、木梁架构的单檐廊庑(又称过厢)。天井中两座小巧玲珑的石拱桥(族人称状元桥)将天井与第三进连接。第三进高出前两进5尺,称寝堂。是安奉祖先灵牌的神殿,两层楼房、为重檐建筑,占地面积约为全祠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二层正位上方悬挂“继先续后”四个大字的匾额。葛氏家庙掩映在青山翠竹之中,与周围优美的自然风光相得益彰。不幸的是,清乾隆二十四年()葛氏家庙遭受火灾。经全族人士共同努力十余年,于乾隆乙未年()重新修复。乾隆六十年(),葛氏家庙再次遭受火灾。清嘉庆二年(),葛氏家族祖玉、祖恺、德兴、德再、彦臻等5人倡首重修家庙,得到族中33人积极响应,全族同仁共同努力,历经13年,修成葛氏家庙,更名为“葛氏宗祠”。基址仍旧,庙貌维新。罗林毓秀,石壁钟灵。面山临水,焕然可观。这座葛氏宗祠毁于文化大革命。年2月15日,葛氏家族隆重举行了“葛氏宗祠文物保护抢救”动员大会,启动了重建“葛仙翁祠”工程,现主体工程已完成大半,一座新的葛仙翁祠即将建成。(作者系宁国市小学退休教师,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