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名士何以谢嚣尘尧峰山下,汪琬

原作者:叶梓

注意!!!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在苏州的西南郊,有一座地跨横泾、越溪两街道的山叫尧峰山,它也是七子山的西南支脉。《吴邑志》载,“尧峰山,在西麓,尧时人民避水登此故名。下临太湖最高也。”明代的陈仁锡在《尧峰志序》里如此描绘:“自石湖十五公里山水回合……又尝上妙高观落日,湖山一岛,桃浪一叶,皆含灵妙。”就是这座中国南方的普通之山,一直以来是文人们隐居的首选之地。北宋皇祐五年(),节度推官马云和高士仇一起隐居于此,北宋宰相王安石的后人王珏也于乾道元年()在尧峰东麓辟一园圃居之,名曰“环谷”。此后,元代的顾阿瑛、吴文泰都曾在此筑圃隐居。

汪琬小像

年,汪琬乞病告归,也与这座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1

关于汪琬,先说一个关于他的“段子”。

有一次,汪琬宴客席间,宾朋们纷纷谈论家乡土产,则粤有象牙犀角,陕有狐裘毛皮,鲁有绢丝海错,鄂有优质木材,轮到汪琬说苏州土特产时,他慢笃笃地说,一是梨园子弟,二是状元。此语一出,众人“结舌而散”。这是记录于清代《觚剩续编》里的一段轶事。作者钮琇。

明仇英(传)观榜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州状元甲天下,这是另外一个话题,此处不赘。不过,用现在的话说,汪琬就是那种把天聊死的人。话说康熙九年(),就是这样一个日常生活中脾气不甚温和的人,在47岁的盛年之际毅然离开官场,选择了中国古代文人最为寻常的一条道路:告老还乡。他从尧峰山里一位卢姓村民手里购得一处旧园,稍加修葺,开始闭户撰书不问世事的隐居生活——后人也因此称他为“尧峰先生”。

南宋刘松年四景山水图·冬景(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而这样的决定在上半年就已经有了征兆。是年春天,他先是嘱咐儿子在苏州西郊购得明代陆姓尚书的一处有二十余间房子的旧宅,名曰城西草堂。当年五月,他匆匆忙完案头公务后又专门回了一趟苏州,在草堂一侧拾掇出一间小屋,名为苕华书屋。这些不经意的行为都暗示着他的归隐之意越发浓厚。果不其然,到了冬天他请告南归,辞友别朋,回到了家乡。只是回乡之路走得极为艰难,尤其在岁末途经盱眙时,“寒云四集,弥望无人烟”,而他“衣装皆泾,手足僵硬欲裂,上下齿搏击,矻矻有声”。就是经历了如此艰辛,他才回到家乡,开启了归隐生活。

清汪琬山水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那么,他为什么非要执意选择这样一条道路呢?其实,这还得从清代的“奏销案”说起。此事让汪琬也受到牵连,连降两级,紧接着职务也发生变化,担任“北城兵司马指挥”一职。

在这个岗位,每天要和三教九流的人打交道,这与汪琬作为士大夫的职业理想相去甚远。他曾在《兵司马西阁记》里写到,此职“集士大夫、仕宦、中朝者,皆得以公事檄使之所辖之地。若穷村、委巷、饼师、酒媪、牧竖、败夫、酌酒、淬语、攘鸡、逐狗之属无所不当问。……故同为京朝官而士大夫悉轻视之,至以相识嘲”。当然,这让他萌生了退意,甚至连书房的名字也改叫嗜退轩了,还专门写了一篇《嗜退轩记》。除此之外,他的五个女儿相继夭亡、夫人袁氏亡故,而他由于公务缠身,未能见最后一面。这些悲苦叠加一起,似乎加剧了他的归隐之情。汪琬曾经写过一首《寄赠吴门故人》:

遥羡风流顾恺之,爱翻新曲复残棋。

家临绿水长洲苑,人在青山短簿祠。

芳草渐逢归燕后,落花已过浴蚕时。

一春不得陪游赏,苦恨蹉跎满鬓丝。

这首诗既是汪琬写给挚友顾苓的深情之作,也在字里行间流露了归隐之意。顾苓在明亡之后一直隐居不仕,整日吟赏山水,以棋曲自娱,颇为逍遥。而汪琬羁身宦途,徒生羡慕。诗的首句即以古人顾恺之比拟顾苓,表达了自己对谱制新曲、复录棋局的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

2

致仕隐居的汪琬,置办了自己的山庄,他在《尧峰山庄记》记录得较为详细:

故为卢氏别业,秋七月,予介友人卢子定三评其屋直,偿以白金四十五两,而命子筠更新之。凡鸠工一百五十有奇,木以根计,竹竿以个计,瓦甓砖钉以枚计,灰砂以斛计,漆油以斛计,共一万一千五百有奇。阅四旬,糜白金几如屋直之数而始讫工。

他还写过《自题山庄两首》,记录隐居生活的悠然自得:

(一)

问舍山深处,萧然一径斜。

庭阴丛苦竹,墙角蔓圆瓜。

坏壁惟生蠹,荒畦每聚蛙。

耕渔俱在眼,真作野人家。

(二)

水北山南地,渔樵并结邻。

岁时仍汉腊,风土是尧民。

怪石苔侵面,长松薜裹身。

不因村舍僻,何以谢嚣尘。

我数次去尧峰山,没寻到尧峰山庄的半点印迹。偶遇山人,皆说不出个所以然。不过,从汪琬的笔下倒是可以复原出山庄的当年模样:面山临水,石苔侵面,有御书阁、锄云堂、梨花书屋、墨香廊、羡鱼池、瞻云阁、东轩、梅径、竹坞、菜畦等十余处建筑,可谓既有琴房书屋,又有竹林菜畦,是宜居宜隐的绝佳之处。

元王蒙夏山隐居图弗利尔美术馆藏

隐居尧峰山庄的汪琬,有了充裕的时间和从容的心情整理旧作。他将过去所著的前后类稿卷一一删定,取其惬意者编为《尧峰文钞》50卷,收集其所著经解、论评、问、碑、铭、行状、记、序、传、书、书事、箴、赞、颂、题跋、祭文等各种文体篇,古体诗首,今体诗首,洋洋30余万字。此外,还有专著若干,计诗话《说铃》、《读书正伪》一卷、《兵饷一览》、《震川先生年谱》一卷、《归文辩诬录》三卷等。这些文字都是如今极为珍贵的一份吴文化遗产。

3

汪琬不仅勤于著述立说,修订旧作,也开启了自己的姑苏之游。

艺圃图源: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672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