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江南丝竹五河民歌长三角的这些音乐

刘军连出诊时间 https://m-mip.39.net/czk/mipso_9360545.html
                            

长三角地区横跨南北,文化所及包含江淮、江南、皖南,南北往来汇聚,形成了丰富多元的声音景观。海派文化、金陵文化、吴越文化、淮扬文化、徽文化、皖江文化造就的地域乡音,交流紧密又相互渗透,形成了长三角共同的音乐标识。

长三角各类民歌、戏曲、器乐,你都了解吗?跟随上海音乐学院一起来听听这些别具韵味的声音吧↓

民歌

上海码头工人号子

近代以来,上海作为西学东渐的窗口城市,不仅承载着江南文化的深厚底蕴,同时还聚集了全国各地的艺术风格。因此,追溯上海这座城市的声音,气势雄浑的号子宛若就在耳边。

上海黄浦江两岸是上海港的主要装卸作业区和客运码头。码头工人的劳动过程常采用集体方式进行,要求同心协力、步调一致,于是号子就产生了。当时来自各地的工人需要以同乡关系为纽带,所唱号子常以家乡命名,如苏北帮、湖北帮、山东帮、宁波帮、本帮(即上海帮)等。年,音乐家聂耳曾到码头收集创作素材,用码头号子的旋律,为田汉的歌剧《扬子江的风暴》创作了插曲《码头工人》。

音频:上海码头工人号子(搭肩号子、肩运号子、杠棒号子等),音频选自第二届“大世界城市舞台中国魅力榜”上海赛区节目。

浙江乐清山歌

《对鸟》是流行于浙江乐清一带的山歌。乐清地处丘陵地带,小山连绵不断。孩童们玩耍嬉戏间,看见各类飞鸟从山间飞过十分新奇。歌曲开始部分描绘了牧童赶牛出场的随兴抒咏,接着描绘了孩童之间一个连续提问,另一个给出有趣答案,以山中自由飞翔的各种飞鸟作为谜底设置谜面的对话。民歌旋律中大量使用同音反复,形象描绘了自然界飞鸟的千姿百态。

音频:乐清山歌《对鸟》,演唱:连旭辉。

安徽五河民歌

说起安徽民歌,位于安徽省皖北地区的五河县,有一种声音极富地域色彩,它就是五河民歌。

五河民歌受到中原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的影响,表现以演唱和白口为主,兼有独唱、对唱、说唱等表演方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民歌内容素材多以男女爱情为主,旋律平稳流畅,悠扬婉转,带有短暂的拖腔,韵味十足。在调式选择上,五河民歌青睐五声徵调式,也有部分情歌在羽音上收尾,具有浓浓的柔情。五河民歌《摘石榴》中既包含了南方民歌的婉转柔和,又不乏北方民歌中的自由豪放特点。在男女的对唱中,两种音色鲜明对比,相得益彰。这在声情相依的世界里,更赋予了此曲一种刚柔相济的独特韵味。

音频:五河民歌《摘石榴》,演唱者:曹新云、马留柱。

戏曲与曲艺

江苏昆曲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昆曲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距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最初两百年中,昆曲只是盛行于昆山地区的一种音乐土腔。明代嘉靖年间,魏良辅潜心研究改良,造就了曲调幽雅婉转、唱词典雅华丽、集南北曲于一体的“水磨调”,后其学生梁辰鱼以这种音乐形式完成了剧本《浣纱记》的创作,形成昆曲唱腔圆润婉转,曲调悠扬细腻,文辞典雅,注重格律之艺术风格,被称为“雅部”。

昆曲于明清之际盛行于全国,并进入宫廷演出。清代康雍乾年间,昆曲发展达到鼎盛时期。此后随着“徽班进京”,昆曲与地方戏的“花雅之争”渐露端倪。在数百年的发展与流传历程中,昆曲艺术中结合地方特色而形成了南昆、北昆、湘昆、永嘉昆曲和已经失传的甬昆等的诸多风格,并对诸多剧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音频:昆曲《牡丹亭?游园》选段,演唱:江苏省昆剧院张继青(年)

江苏苏州评弹

具有标志性的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两个曲种的合称,其是运用苏州方言进行说唱的地方曲艺,亦称“说书”。苏州弹词有说有唱,讲究语音、语气和语调的变化运用,注重用词的精确生动,上手弹三弦,下手弹琵琶。表演时讲究“一人多角、跳进跳出”“未来先说、过去重提”等手段,运用特有的“六白”、做功(动作表情)、八技(口技)和弹唱等手段来交代情节、塑造人物,主要在书场上演。苏州评弹反映着江南人文精神,保留了丰富生动的苏州方言。书目中蕴含的丰富历史知识、传统道德和民风民俗等,折射出民众的传统道德观念和思维方式。

音频:曲目《莺莺操琴》,演唱:蒋月泉

江苏南京白局

六朝古都南京有着悠久文化历史,如苏州有苏州弹词一样,南京也有自己特有的曲种—南京白局。

元曲曲牌中的“南京调”是白局的古腔本调,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相传清乾、嘉年间,由于织锦工人常年十分辛苦地劳作,一种极具浓郁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应运而生,其盛衰随着南京织锦业的发展变化而起落。“白局”说的是老南京话,唱的是明清俗曲和江南民歌,揉进了南京秦淮歌妓弹唱的曲调,因其曲种收调众多,唱腔丰富多彩,所以又有“百曲”之称。

视频时长4分30秒

《机房苦》演唱者:徐春华、闵惠。伴奏:陈正坤、殷红玉、徐立、夏天。

上海沪剧

江南戏曲艺术十分繁盛,上海浦东乡间流行的一种“东乡调”渐入上海城厢,受到民歌和其它戏曲、曲艺,特别是各地滩簧以及南方丝竹乐的影响,逐步形成本地滩簧—申滩,在此之上造就的沪剧,传承发展至今。

沪剧是上海独有的地方戏曲,属于江、浙、长江三角洲吴语地区滩簧系统,主要流布于上海、苏南及浙江杭、嘉、湖地区。沪剧曲调优美,富有江南乡土气息,擅长表现现代生活。

音频:沪剧《罗汉钱》选段“燕燕做媒”,音频来自年同名沪剧黑白影片,演唱:邢月莉、丁是娥。

安徽黄梅戏

黄梅戏发迹于湖北黄梅地区。由于湖北与安徽在地理与人文环境方面的密切关联,黄梅戏辗转发展于安徽安庆等地,并逐渐壮大。早期的黄梅戏主要以演唱“两小戏”和“三小戏”为主,后来在演变过程中融入了徽剧唱腔、曲牌和音乐形态。

黄梅戏善于抒情性,具有醇厚的韵味、曲调曲折悠扬,唱腔温润,行云流水。既有富于生活气息的小戏,聚焦于家长里短,儿女情长,也有正本的大戏,多回目、多角色,表现历史传奇和人文轶事。在伴奏乐队的组织中,传统的黄梅戏多有鼓、锣、钹在内的多种打击乐器构成,并有“三打七唱”的说法。

音频:黄梅戏《女驸马》选段“谁料皇榜中状元”,演唱: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韩再芬。

器乐

上海瀛洲古调

上海的崇明,古称瀛洲,瀛洲古调派琵琶的创始人是清朝康熙年间寓居崇明县的贾公达,演奏取北派琵琶刚劲雄伟、气势磅礴之长,收南派琵琶优美柔和、婉转灵动之风,形成隽永淳朴、清新绮丽的特色。早期的瀛洲古调琵琶曲谱为工尺谱,通过手抄传承。年,沈肇州首次编纂出版了《瀛洲古调》,收入乐曲45首,有慢板22首,快板17首,文板5首,武板1首,皆为瀛洲古调代表性曲目。瀛洲古调派琵琶指法要求“捻法疏而劲,轮法密而清”,主张“慢而不断,快而不乱,雅正之乐,音不过高,节不可促”。曲目多为文板小曲,著名乐曲有《飞花点翠》《昭君怨》等。

上海阳刚民间音乐馆资料库提供

古琴

古琴是中国音乐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古琴艺术自唐以来即蓬勃发展。唐赵耶利曾言:“吴声清婉,绵延徐逝,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急浪奔雷,亦一时之俊。可见当时的“吴声”已经成为与“蜀声”不同的琴乐风格为人所共识。

自南宋以降,浙派、浙操徐门、虞山派、广陵派等琴派都在琴史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如产生于康熙年间且流传至今的广陵琴派,其节奏跌宕多变;取音轻重相应,刚柔相济;吟猱动荡生情,缓急成韵,从而形成了飘逸淡宕,畅扬洒脱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代表曲目有《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山居吟》《樵歌》等。

音频:琴曲《梅花三弄》,演奏:刘少椿,年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

江南丝竹

说完具有代表性的独奏乐,合奏乐更是不能少。江南丝竹是流行于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区的民间丝竹合奏乐种,以细腻温婉、清新秀丽的风格而为人称道。演奏上常以竹笛、洞箫、二胡、琵琶、扬琴、三弦、笙、鼓板等乐器相互配合演奏,乐手间默契融洽的即兴演奏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以乐为礼的人文内涵。

上海国乐研究会演出现场

视频时长1分45秒

年3月,“丝弦清音忆江南”音乐会演出前,上海长桥申韵丝竹乐团排练现场。

苏南吹打

当然还有流行于江南一带的苏南吹打,或称“十番锣鼓”。其根据主奏乐器和乐器组合以及“头、身、尾”曲体结构中“身”部分的曲牌及其联缀方式的不同,分为十番鼓、十番锣鼓、粗吹锣鼓三种演奏形式。演奏时活泼欢快,好不热闹。代表曲目有《下西风》《十八六四二》等

音频:十番锣鼓《下西风》选段,演奏者:朱勤甫等,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年录音。

浙江苍南吹打

而浙江省苍南县,也有一种专为婚丧及其他喜庆吉日吹奏的民间乐队组织,俗称“吹打”或“吹打班”。苍南吹打,主要为吹奏和打击乐器。“吹”以笛子和唢呐为主,“打”以锣、鼓、钹为主,辅以大胡、板胡、二胡等弦乐器,其演奏一般可分为“坐乐”与“行乐”两种。现存《万道金光》《四喜》《三星》《一文钱》《拾锦》等15部地域性代表曲子。

音频:苍南吹打《拾锦》片段,演奏:肖日东、黄哲专等。

长三角地区音乐文化丰富多样,文章囿于篇幅所限,不一而足,上述内容仅仅是长三角音乐风貌的部分,但这也正是长三角地区音乐的魅力所在——丰富且多元,相信还有更多属于长三角的美妙声音等着大家去发现。

资料: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

撰稿:李亚、余亚飞、张晓萱等

音视频剪辑:程俏俏、程瑜怀、张珊

原标题:《沪剧、江南丝竹、五河民歌……长三角的这些音乐标识大盘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297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