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甘川接合部,下辖同仁县、河南县、泽库县、尖扎县。因位于黄河上游第一湾南部地区,故名黄南。
这里是天津市对口支援地区。
“在青一分钟,奉献60秒!”尽管,第三批援青工作进入“倒计时”阶段,面临“收官”,天津的援青干部们每天依然马不停蹄。
“离开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每天都觉得时间不够用!”天津援青干部、尖扎县委常委、副县长张力这些天一直在忙着做“一对一”对口帮扶延伸,帮津青两地企业做对接。“最近忙得有些上火,嗓子发炎了!”为去火,张力的喉咙处被自己揪出了一片“紫红色”。
时值盛夏,被当地人誉为“青海小三亚”的尖扎县德吉村,迎来了旅游旺季。黄河水映着青山蜿蜒而过,游艇在水面驰骋;蓝天白云下,金色的人工沙滩上,游人如织。“几乎每个周末都有两万名游客来这里休闲度假,不仅拉动了当地经济,村民的收入也增加了。”张力发自内心地高兴。
“‘德吉’在藏语里寓意着幸福,现在的德吉村是名副其实的‘幸福村’!”6年的援青生涯,张力见证了当地百姓生活的变化。“德吉村是易地扶贫搬迁的典范。天津相继落实援建资金万元,精准帮扶,将昔日深度贫困的农牧民从山区成功搬至黄河岸边。”
“天津人真好!”当听说记者是从天津过来的,德吉村的村民们竖起了大拇指。生活变好了,他们打心眼儿里感谢帮助过他们的人。
“对了,这些天还要再去看看捐助的那些孩子!”援青之初,张力给自己定了一个帮扶助学的目标,“既然有志而来,就要有为而归。”至今,在张力牵头下,天津社会团体、企业和各界人士在尖扎县资助贫困大学生、中学生超过人次,累计资助金额达到万元。
“一次青海行,一生青海情!”其实,张力只是众多援青干部的一个“缩影”。从渤海之滨,到雪域高原,跨越两千多公里,援青干部们一直在用真情和智慧践行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脱贫攻坚进入‘总攻’期,一定要‘收好官’‘结好尾’‘开好局’!”为了保证第三批援青干部和第四批援青干部的“压茬无缝对接”,位于同仁县隆务镇的黄南州人民政府办公楼内,忙碌而有序。
“一定要责任任务到人,到部门;实行人对人、点对点、面对面……”天津援青前方工作指挥部总指挥、青海省黄南州委常委、州政府副州长刘庆纪,这些天除了按部就班推进日常工作外,一直在忙着第三批和第四批援青干部接续工作的统筹部署。
精准扶贫目标任务对接、责任对接、工作对接、资料文件对接……
打开黄南州政府办副主任、援青指挥部综合组组长李雨春的电脑,各种文件夹密密麻麻整齐排列着。“这是这些年整理的天津援青的各种资料,大约三百万字,我都按项目整理好了,回头会做一下交接!”李雨春是天津援青指挥部的“大管家”,管理着援青干部的“吃喝拉撒”,为了不耽误日常工作,很多文字整理工作都要下班以后进行,这些天,他几乎没有晚上12点之前睡过觉。
第三批援青干部,有的在这里干了3年,有的干了6年,真的要离开了,心里都五味杂陈,有不舍,有留恋。
“回家后,儿子该上大学去了!”天津援青干部、河南县副县长刘宝勇援青6年,错过了儿子最需要陪伴的青春期;援青干部何承林错过了孩子的出生;丁斌错过了父母住院时的陪伴……但看到援建地的变化,他们都觉得很值得!
选择是一种风景,奉献是一种情怀……
“这段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岁月,援青干部们得到了磨炼,付出了努力,展现了形象。这种经历让我们由衷感恩,终生受益!”天津援青前方工作指挥部总指挥、青海省黄南州委常委、州政府副州长刘庆纪无限感慨。
“在第三批援青结束、第四批援青接续起航的关键时期,我们每一个人都会一如既往,围绕‘’援青工作思路和‘’援青党建目标,高标准完成好第三批援青使命,确保思想不散、标准不降、力度不减、工作不断;高质量接续好第四批援青工作。”刘庆纪语气异常坚定。
来源: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