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丨潘鲁生手艺扶贫的中国经验半岛

美丽的黄皮肤爱心援助工程 http://nb.ifeng.com/a/20201026/14556864_0.shtml

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

贫困问题是个世界性难题,反贫困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一项历史任务。中国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年11月23日,贵州全省66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这也标志着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全国涉及22个省区市的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因历史与地理等原因,贵州曾是我国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但当地自然生态条件好,民族文化富有特色,蜡染、苗绣、银饰、编织、陶瓷、漆艺、剪刻绘印等手艺资源丰富。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依托丰富的民族手艺资源,开展文化精准扶贫,将民间手艺资源优势转化为乡村产业发展优势,打开脱贫致富之路。手艺扶贫的贵州经验也是中国脱贫攻坚经验的一个缩影。

年12月,潘鲁生在黔东南地区调研刺绣工坊,了解苗族刺绣助力脱贫情况

落实扶贫政策:“精准+扶智+扶志”,是中国手艺扶贫的政策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始终为消除贫困而不懈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脱贫攻坚关键时期,明确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战略目标,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成为社会共识。国家各层级、各部门相继出台完善“1+N”脱贫攻坚系列配套措施,其中,振兴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成为诸多地区特别是民族贫困地区落实脱贫攻坚的重要选择。就此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手艺扶贫的专项规划,如年,贵州省启动“锦绣计划”并列入政府十大民生实事项目。年,四川省组织开展“百名工艺美术大师三年扶贫行动”。各地扶持建设的扶贫作坊发挥了积极作用。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中国五年间累计建设扶贫车间个,吸纳贫困人口家门口就业43.7万人,带动万贫困人口增收。

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砖雕扶贫作坊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刺绣扶贫作坊

转化民间资源:“文化生态+自然生态+资源转化”,是中国手艺扶贫的基本路径

在中国,乡村是精神的故土,几千年农耕文明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乡村是美丽的家园,绿水青山、良田沃土是生产的基地,是生活的田园。乡村也是民间文化创新创造的宝库,民歌民谣、传统工艺、民间舞蹈等富有创造力的“匠人”文化艺术样式在乡村。乡村丰富的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是脱贫致富的资源基础,如何推进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关键。近年来,艺术家和设计师介入乡村营建,与手艺匠人合作,改善贫困地区人居环境,并进一步发掘地方特质,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民宿,提升贫困地区文化自信,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走进传统村落,体验乡土生活,成为地方改善生活条件、脱贫增收的重要方式。同时,一批高校和品牌企业在民族贫困地区开展手艺设计扶贫项目,设计师与手艺人合作创新,提升产品文化附加值;“衣尚中国”等系列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176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