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六月会上,藏族小伙身着统一的盛装,举着一种形状如扇子的器具,随着节奏边敲边跳,将活动的热闹气氛推向高潮。小伙子们手中的器具叫做“扇鼓”,是一种在黄南州存在一千多年的古老乐器,目前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的各种宗教活动、庆祝活动中,扇鼓总是不可或缺。扇鼓是由什么制作而成?又是如何制作的呢?在黄南州同仁县隆务镇吾屯下庄,就有一位专门制作扇鼓的老人。
这位老人叫拉玛叫,藏族,今年63岁。15年前,拉玛叫大叔在打麦子时,不小心将左手臂绞进打麦机里,虽经及时治疗,但因伤势过重最终没有保住,从此成了独臂。后来,人们开始称呼他为独臂叔,爽快的拉玛叫也不避讳,谁叫都答应,独臂叔的名字就越叫越响。在胳膊没断之前,拉玛叫是名石匠,专门在石头上刻画佛像和经文,左手臂缺失后,因无法握持刻刀,他开始转行制作扇鼓。图为拉玛叫大叔展示他制作的扇鼓。
扇鼓的主要材料是山羊皮,支撑羊皮的是一圈弹性很好的扁铁,下方焊有一个用于握持的手把。因扇鼓形状像蒲扇,又是用山羊皮制作而成,当地人称它为山羊皮扇鼓。扇鼓敲打起来,声音清脆果断,响亮悦耳,常在民间歌舞、祭祀时使用。图为拉玛叫大叔将扁铁弯成扇形后,用电焊焊接起来。他说这是制作扇鼓的基础,有了这个铁扇坯,才能进行后面的流程。
“扇鼓最早应该是用于原始社会的巫术表演、祭祀活动,后来经过历代传承演变,才逐渐用于现在的文化娱乐活动中。”拉玛叫大叔介绍,扇鼓不仅存在于藏族文化中,汉族、土族、羌族等不少的民族文化中都有使用,在一些地区还形成了专门的扇鼓舞。图为拉玛叫大叔用砂轮打磨焊接好的扇坯。
经过打磨,一个过渡圆润的扇坯就制作完成。因为拉玛叫大叔是独臂,在制作扇鼓的每一个环节,他都是用一只胳膊操作,偶尔会用脚或者嘴来配合完成。
拉玛叫大叔说,他结过两次婚,有五个孩子,前妻生了一儿两女,离婚时前妻带走了一个女儿,后来他带着两个孩子再婚,“再婚后,妻子又给我生了一儿一女。现在,我的身边一共是两儿两女,不过他们都长大了,有的已经成家,有的在外打工。”图为拉玛叫大叔捞出经过水浸泡的山羊皮。他介绍,山羊皮收购回来后,必须用水浸泡几天,然后捞出来铺展晾晒,这样容易把上面的羊毛刮掉。
山羊皮晾晒得基本合适时,拉玛叫大叔把扇坯放在羊皮上做样儿,然后用剪刀直接剪出形状。“这时,羊皮不能晾得太干,一定要保留一定的水分,否则后面就没法固定了。”拉玛叫大叔说。
羊皮剪好后,拉玛叫大叔用一把专用的弯钩状工具,沿着扇坯把多出来的羊皮包裹在扁铁的下面。他介绍,扇鼓不用针线缝,在铁圈上绷紧、裹压后,靠羊皮干燥后的自然张力就能紧固。
独臂的拉玛叫大叔制作扇鼓已经有9年的时间,随着手艺的娴熟,他一天可以制作两到三个扇鼓。“我制作的扇鼓每个卖元左右,但并不是家里的主要收入,因为我最小的两个孩子都在画唐卡,他们的收入都比我的收入高,扇鼓卖的钱只能算家里的零花钱。”拉玛叫大叔一边用火烤蒙好的扇鼓一边笑着说。
用火烤后,扇鼓上蒙的羊皮不仅干净整洁了,还被绷得很紧,已经能够敲出响亮的声音。拉玛叫大叔说,他用刀把边缘清理一下,然后放到阴凉处再晾晒两天,就算彻底做好了一个扇鼓,可以出售了,“这种扇鼓算是最普通的,有的成品还会在羊皮鼓面上画唐卡,那样的扇鼓看着更漂亮,但价格也会贵一些。”看完独臂的拉玛叫大叔制作山羊皮扇鼓,你对这种独特的乐器制作了解了吗?(摄影:高明/大河乡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