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罗山行者戴建达寒假初始,辛劳了一学期的同仁们商议去郊外放飞一下心情。于是,在程春雷与夏妍丽两位老师的精心组织下,我们二十来人向鹿城西部的双潮与临江(现叫山福镇)进发,那里有山,有水,有古村,更有风光。第一站就去驿头村(程老师的老家,现叫驿阳村),感受一下那静美村落的古韵遗风。从市区出发,经温金大道,上国道,一个多小时左右的车程便看到了路旁气势恢弘的"中非友谊门""驿头"青石牌坊。打前站的春雷老弟已在村口等待我们了。驿头风光宜人,村前的江边有白沙滩一片,故取名为白沙驿。白沙驿始建于宋,系官方交通、招待、传邮场所,《光绪永嘉县志》载:“宋时,白沙驿在西北,路接括苍界。”驿头古时便是温州城区通往中原地带的最大驿站,“驿头”之名由此而来。我十几年前去过春雷家,不过那时对驿头没有一点印象,唯一记得驿头的杨梅特别大,特别甜。春雷家的老屋早已改建成了混泥土新房,不过房前的鱼塘和屋后的菜园依旧还在。两位长辈对我们的到来倍感高兴,把自己种的最大的瓯柑挑出来招待我们。还早早抓了四头自己养的最大的田鱼让我们带到山上农家乐去烧。他们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兴奋与热情。二老非常健谈,他们说虽然儿子已搬到温州市区,但他们依旧留恋农村的生活。市区只是偶尔去一下,一年也不过几次。在这里,他们平时种菜养鱼,农耕劳作的习惯挥之不去;在这里,可以与左邻右里的乡亲聊聊村头巷尾的家常。他们的生活可以很平淡,但内心却很富足。与二老的谈话中,他们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话里话外,弥漫着农村质朴的气息,凝聚着古村农民对时代传承的记忆。是啊,勤劳善良的村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创造着伟大的平凡。在他们的生命脉搏中,何曾不是一直跳跃着的是那勤劳质朴的心音呢!去村里走走,一条碧溪穿村庄而过,溪边新建的檐廊既透着古朴的气息,又有时代的新潮感,显得尤为典雅大气。沿溪缓行,古屋与新房次第出现,古韵遗风与新农村气息扑面而来。清清的溪水,整齐的矴步,高大的古树,沧桑的石桥、古居便组成了古村久看不衰的亮丽风景线。清新自然,宁静古朴的感觉让同行者称赞不已。春雷老弟开玩笑说,读小学的时候他一直觉得天下第一大姓姓程,因为村里90%以上的村民都姓程。程氏始祖为北宋思想家、理学家程颢(—)、程颐(—)之后裔。如今村里尚有不少保存相对完好的历史遗存和古民居,如程奕、程登云故居,程让平祖居,圣旨碑等,这更加丰富了驿头村的古韵遗风与历史文化底蕴。程让·平祖居位于中加路68号,门临驿头溪。建于清晚期,坐西朝东,由门台、厢房、正屋组成三进合院式建筑。门台为砖砌仿木构门台,围墙与门台相连,呈内“八”字形。前院南北原为厢房,现存南侧厢房。南厢房为程让平祖居,三间两层木构楼房,板瓦灰脊,二层重檐。后院厢房局部重建。地面为三合土地面。门台上的砖雕,天井里的卵石铺图、条石台阶,左右设置厢房、牛舍、柴仓房等,是典型的山区富裕农家的居舍,极具浙南民居特色。这座袓居也是中非一个友谊交往的纽带。因为身为非洲加蓬外交部长程让平,他父亲程志平就出身于驿头村。程让·平,年出生于加蓬奥果韦省的翁布埃市,“让”是法国神父起的教名,亲友们加上家族的姓氏叫他“程让平”。年,他留学法国,在那里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他的外交生涯始于年。年6月10日,他当选第59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年2月1日,当选非洲联盟委员会主席。现为非洲加蓬副总理。年以反对派领导人身份参加加蓬总统大选,结果以微弱劣势败选。不然驿头村将诞生一名程氏后裔总统。离开让平祖居,跨过驿头溪,便到了程登云故居。这故居,石墙黑瓦,木廊楼台古韵十足。据门口石碑介绍,又称"外新屋",它于清光绪乙未年()年建成,位于驿头和平村大碓下南侧,梁架为抬头深梁穿式,槅扇精雕细做,富有艺术美感,颇具温州晚清时期风格。程登云为中晚清武庠生,辛亥革命先辈,曾任同盟会浙江支部第十分事务所评议员,以“外新屋”作为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的秘密活动地点。程登云(—),字子卿,号培桢,谱名增凎,以榜名行,下有三弟四妹。他是一位武秀才,《程氏家谱·廿四世登云公赞》描述他:“生而颖异,状貌非常。卓有大志,韬略名扬。弓穿七札,石举百钧。声蜚黉序,名列胶庠。有为有守,不柔不刚。天公善佑,眉寿偕藏。族之翘楚,乡之贤良。”说他武功了得,拉弓射箭能穿透七层铠甲,百斤重量的石锁能轻易举起,志向远大,具有文韬武略,为人处世推崇传统的忠孝礼义,因此在学校、亲族、乡里赢得普遍赞誉,并对他走上革命道路以及后人都产生了影响。在故居中堂上方,挂着一个台湾马英久先生亲笔题写的"硕德贻徽"的匾额,或许是对程登云先烈其革命伟绩的一种缅怀吧!沿着清溪,行走于典雅的溪廊间,我们慕名去寻找圣旨碑而去。前面一石桥优雅跨溪而过,旁边一棵大榕树铺桥上而生,溪对岸一石亭端庄而立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展现在眼前。这石桥名曰"义官桥",为三跨花岗岩石梁石板结构。桥位圣旨碑西侧驿头溪上,相传此桥为朝廷敕建,亦称“圣旨桥”;由程熙、程智督建,至今桥板上留有“正德五年()三月十二日义官程公建”的镌刻,故称"义官桥"。另外,整个桥身远望形似纱帽,又名“纱帽桥”,因桥板五块,另名"五金桥”。尽管称呼较多,让人难以记住,但他的古朴典雅,与古榕、溪流掩映成趣,身形绰约,实为美哉!跨过石桥,见古亭中立一石碑尽显庄严肃穆之气,这便是圣旨碑。亭上"溪山第一"的横额四字苍敬有力,亭柱上"流水小桥明月溪,丹亭碧石古人心"的佳对便是风光与历史的真实写照,枂传为张璁所题。登临石亭,细读碑文,便有了一种与历史对话的情怀。圣旨碑,立于明成化十九年(),后建亭。其青石材质,碑体立面上圆下方。正面上部居中有“圣旨”二字,下为“旌表程奕/尚义之石”及立碑人,字体均刻楷书繁体字。背面为“旌表程奕尚义碑阴记”阴刻,楷书22列,记载程奕义举及圣旨碑来源。碑座为须弥座,青石材质。明成化十六年()朝廷“诏下有司、广蓄粮、以备不虞”,大中公之十一世孙,程韬、程奕兄弟积极响应,为国捐粮赈灾,二人共捐粟斛(约计13万斤稻谷),救赈绍兴一带的难民,明宪宗朱见深欣闻后,大加赞赏,在明成化十九年()遣温州知府项澄,永嘉县知县孙逊,敕建旌门以表彰其兄程韬(其敕建之门台已于年拆毁),赐碑建亭,以表彰其弟程奕。瞻仰着圣旨碑,我们不仅为程氏先人的慷慨义举所感动,更为驿头村有此完美历史遗存而惊叹。时近中午,我们来不及去走金山古道,未能去聆听金山寺的晨钟暮鼓,这也许就是为下次再来驿头村留下一个充足的理由。离开回首,当你行走在驿头,漫步在清澈的溪流边,穿梭于典雅的古屋之间目睹着孩子们玩水的喧哗,静听老人们在长廊上聊着岁月一切静好。古屋,古桥,石亭,石碑,还有那祥和的田园风光,深厚的典雅文化,驿头的古韵遗风,以她最纯粹的宁静与舒适成为温州鹿城区的后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