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文化当中,族谱家史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家族的底蕴如何?族谱的详尽程度和修撰频次是反映一个家族底蕴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修续、重视和珍藏家谱,可以重温先祖门风,并给后代留下范本。在胶东半岛的莱阳,就有一支张姓人,过去曾先后十次修谱,位于胶东半岛莱阳的杜家泊张氏家族,曾先后修谱十次,而今第十一次族谱修撰工作已然完成,正式付梓印刷,其家族底蕴之深,可见一斑。(最新修撰的张氏谱书)这支张姓人,就是老莱阳县有名的杜家泊张氏家族,自明洪武末年军籍拨补靖海卫后迁居莱阳以来,杜家泊张氏已传承六百余年,瓜瓞绵绵,人丁兴旺,科甲鼎盛,堪称巨族。(莱阳市大夼镇杜家泊村)(杜家泊张氏族人明代牌坊遗迹)据了解,杜家泊张氏族谱由第七世族人首修,第八世族人再修,第十世族人三修(清顺治十八年刊印),康熙五十六年四修,乾隆十九年五修,乾隆五十年六修,道光七年七修,光绪二十四年八修(未刊印),民国八年(年)第九次修撰,民国二十年(年)第十次修撰。自年迄今已历80余年,早已过了“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的传统节点。为保持家族世系的完整和文化传承,防止出现断层,一些热心的张氏族人开始倡议续修族谱,并很快付诸行动。现定居辽西的杜家泊张氏第二十世孙张少瑜先生,是第十一次族谱修撰的发起人与主修之一,虽然身在异乡,但心系故土。他感慨说:“族谱已八十余年未修,其间族人辗转迁徙,文献资料逐渐散落,不及时续修,何以告慰先人?”年伊始,张少瑜先生与张建文、张臻宝、张同肇、张瀚、张成忠、张铭谦等同宗一道,正式开始着手修撰族谱。这些热心的族人有的来自杜家泊村,有的来自附近乡镇,有的来自相邻县市,还有不少旅居在省外。虽然天各一方,但他们分工协作,兢兢业业,使族谱修撰工作得以迅速推进。(再修之后的杜家泊张氏宗祠)(清光绪元年重修宗祠的碑记)(年再修宗祠的碑记)第十一次修撰族谱,虽然有前十次的资料为参考,但张少瑜等人并不是简单的摘抄,而是进行了认真的考证,对一些相对含混的说法做出了订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关于杜家泊张氏起源的考证。民国之前的历代谱书,均记载张氏始祖仲卿、仲义,明初自济南府武定州塔儿埠,补静(靖)海卫军籍,迁居莱阳县鲍村社汪家庄,后迁大夼社杜家泊。民国八年第九次修谱时,谱中写入了原籍云南的信息。此后修撰的《莱阳县志》也大概以此为参考,称杜家泊张氏其先为云南大理人。他人阅读《莱阳县志》之后,多信其说,以至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云南起源说流行不止。在此次修谱过程中,张姓族人详细比对了武定州(惠民县)及云南等资料,查阅史志及家族现保存的乾隆五十年老谱、道光七年老谱及家族遗留文章经过认真分析,判断“云南说”并不确切,认为济南府武定州塔儿埠才是杜家泊张氏真正的起源地,解决了长期众说纷纭的起源问题。不仅如此,此次族谱修撰还秉持“不攀不附、续本族亲、一视同仁”的原则,将历史上因各种缘故没有收录进谱的分支重新纳入,体现出新时代积极团结的精神风貌。如今这套五卷本的《张氏谱书》已修撰完毕,正式付梓印刷。厚厚的谱书当中,承载着杜家泊张氏六百余年的家族历史,对张氏家族历史文化的保存、发掘和弘扬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对于胶东传统文化而言,也增添了浓重绚丽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