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中科 http://pf.39.net/xwdt/171128/5882648.html萧寒程龙伟第期(本文系《明清时期宣城地区书院的基本特点、历史贡献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一文的第一部分)摘要:书院是中国传统社会极具特色的教育组织和学术机构,在中国教育史、学术史、文化史等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过重要作用。安徽宣城地区古代书院历史悠久,在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宋元时期的肇兴阶段,明代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至清代达到了全面繁荣。基于历史上宣城地区的书院发展概况与基本特点分析,书院对地方政治文化的推动作用显而易见,可以说古代书院教育对现代教育具有极其深刻借鉴意义。书院精神如何得以保留和传承,在现今重新焕发光彩,发挥历史作用,是高等教育改革需要深思的问题。关键词:明清时期宣城书院贡献特点宁国府的前身有宣州、宣城郡等称。南宋乾道二年(),“以孝宗潜邸升为府”,开始成为府级的地方行政区。此后,在元代改称宁国路,朱元璋吴元年()复改为宁国府,清代沿袭,直至民国元年()废止。自南宋时至清代,宁国府一直是“一府六县“的格局,下辖宣城、南陵、泾县、宁国、太平、旌德六县,府治设在宣城县,行政区划长期保持稳定。(一)两宋时期一般认为书院起源于唐末五代。宋代持续发展,成兴盛之象。据白新良《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统计,整个北宋(年-)时期年间,今安徽省区域内新建书院共四所(宋仁宗景祐年间1所、神宗熙宁年间1所、哲宗绍圣年间1所、徽宗崇宁年间1所),新建书院数量为北宋时期全国第四。[1]而在南宋(年-)时期,一百五十三年间安徽共新建书院12所(南宋孝宗末年3所、宁宗嘉定年间1所、理宗淳祐年间3所、理宗景定年间1所、理宗末年3所),重建书院2所,南宋有而未详南北宋建2所,共计16所,排名南宋全国第八。[2]这些书院主要集中在安徽南部地区,宁国府境内的书院正肇始于北宋,发展于南宋。资料显示,宋神宗熙宁年间(-),学士徐元功乞归南陵后,“延师训乡子弟”,建有黉堂书院。南宋嘉定年间,太平县西五十里有黄山堂,“诸峰翠列,一水紫环”,后由解元焦颐将其重葺,更名“城山书院”,其“二子归自淮右,读书其间,成文武二魁”。此外,泾县在宋代有峨岱书院和翠峰书屋。峨岱书院位于县西鸿峨山,为“宋进士文澄源、文洪源建”;翠峰书屋在县南承流山下,相传为“宋吴潜、吴渊读书处”。[3](二)元朝时期元朝对书院持鼓励发展的政策,但今未见有元代宁国府书院的记载。总之,宋元时期只是宁国府书院的萌芽时期,但及至明清两朝,特别是明中后叶以后,宁国府书院发展开始进入了繁荣时期。(三)明朝时期明朝初期,由于官学的兴盛极大了挤占了书院的生存空间,书院的发展陷入沉寂期,以至于明孝宗称“本朝无书院之制”。此时宁国府书院发展与全国的情况是一致的。但是正德以后,随着官学教育功能的减退和学术文化思想的日益活跃,书院随之再度兴起。正德十二年(),宁国县知县王时创建明德书院,又名凤山书院,这是明代宁国府境内最早兴建的书院,其规模仅仅“中为正堂三楹,后为穿堂”而已。[4]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宁国府书院的发展的进入了鼎盛时期。在嘉靖年间,宣城新建有志学书院、宛陵精舍;泾县有水西书院、云龙书院、考溪书屋;太平县有天都书院。隆庆时,泾县知县刘世亨建有正蒙书舍和喻义书院。万历时,除对先前书院加以修葺、扩建外,也相继新建有敬亭书院、同仁会馆、赤麓书院、蓝山书院、龙溪书舍、籍山书院等。明代晚期以后,呼应着政治的剧变和讲学人才的调零,宁国府的讲学活动逐渐衰微。如水西书院“自徐布政榜、赵太仆健殁,讲会寝辍”。[5]天启年间,魏忠贤当国,矫旨尽毁天下书院。宁国府书院因之盛极而衰,走向下坡路。崇祯初年,诏令兴复天下书院。崇祯八年(),宁国县知县谢绍芳新建有谢侯书院。同年,知府徐大仪、府学训导陈景华、太学生沈全昌倡捐重修了正学书院。但是,明王朝的统治也走到了尽头,宁国府的众多书院最终在明末的兵荒马乱中,相继倾圮废弃。(四)清朝时期清朝初期,因顾虑书院会成为聚集汉族士人以煽动排满危及统治的情况发生,清廷对书院持抑制政策。顺治九年(年),即规定“不许别创书院”。但在限制书院发展同时,清廷又施以笼络的手段,目的是纠正明代中后期书院“风议朝政、裁量人物“的学风,使其完全掌控在己下,从而有限制地延续和发展。在此情况下,顺治朝至康熙朝前期,宁国府不少书院得到了恢复。如顺治八年(),太平县知县陈善政重建明末倾圮的天都书院,建成后,“中有讲堂,前有凌云阁,左有房舍三间,前为大门,周置墙垣”;又如康熙十六年(),宁国县知县马光因凤山书院久废,于县西津桥东浒改建西津书院。[6]其他的,如水西书院、云龙书院、籍山书院、太学书院等都得到了重建,但规模已不复明代盛时旧观。清康熙末年,由于政权的日益稳固以及源于正统的自信,清初严格限制各地书院发展的政策开始逐渐松动。雍正十一年(),世宗谕令各省会建立书院,“择一省文行兼优之士读书其中”[7],甚至赐帑金给某些省会书院作膏火,开始大力扶持书院的发展。对各府州县的书院则规定“或是绅士出资建立,或地方官拨公帑经理”[8]。同时,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并走向繁荣也为书院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持。康熙晚期到乾隆时期是清代宁国府书院发展的高峰。云山书屋、震山书院、紫山书院、峨岱书院、春谷书院、横渠别墅、旌阳书院、毓文书院等一批新的书院被建立起来。如旌阳书院,为乾隆二年(),“知县纪咸以兵备道旧署改为之”,有地九亩,正厅、后楼、左右厢房各三间,厨房、左右房各一间等。乾隆四十八年(),南陵知县周学元劝谕各乡绅士分任捐资,于察院故址建春谷书院,“设立号舍,为县试童生之所”。[9]原有的书院如水西书院、天都书院、敬亭书院等也不断得到修葺増建。敬亭书院因是府属书院,更是得到了地方官的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