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幅袁振璜先生的太平版《清明上河图》吗?今天温小闻跟大家来讲讲袁振璜和这幅画背后的故事。(先横放手机,戳大图再来回忆一下温岭的旧时光)写字、作画,这是袁振璜先生退休以后的日常生活。画了几十年画,他有在艺术上互相欣赏的朋友。每周必有一次的“横湖雅集”,他坚持了十余年。他们聚在一起,交流彼此最近的心得,商量着在某一个特定的日子开办一次画展……在画友们的眼里,袁振璜先生是一个诚恳、低调又勤奋的人。干净的旷野、清幽的山林、层层淡去的黛色远山或浪花如雪的大海……在他看来,在这些地方作画是一件顶幸福的事。缘起几年前的一个夏天,袁振璜先生背着画夹,去坊下街一带写生。街巷里弄、屋檐翘角、雕梁画栋,不知不觉画了大半晌。当他来到一个小院子里的时候,见一位老太太,一个人搬了个小凳子在那里坐着,静静地看她的房子。她对袁振璜说,老屋快要被拆了,以后这个家就再也看不到,现在多看看,能记多少就记多少。她的话,让袁振璜的心里震动,他明白老人家的心思,不远的将来能有新房子住,这是极好的事。可是,她和她的家人在老院子里度过的那些难忘的岁月,都将消失得干干净净,一点也不会留下,心里怎么能没有惆怅呢?后来有一次,有人请袁振璜先生画一幅浮雕设计稿,内容是从前的时光,城外的人到城里来赶集。就是这件事,触发了他的灵感,时光匆遽,以往的岁月无法倒回,何不画一张画记录下这一切呢?只要看着画,就可以把记忆的年轮倒退回五十年前、一百年前去。探寻接下来,画作该如何表现?作画的方式选哪一种?这些问题让袁振璜思索了很久,最终他决定采用国画白描勾线又带有平面装饰性的形式,这样可以不使宏大的场面杂乱无章。他把画作的时代背景定在清末民初,具体的表现形式则定为春、夏、秋、冬,再回到春,表示季节轮回,绵延不绝。温岭古称太平,画作的名字就定为《太平春秋图》。图中的建筑分布则参照了市民王孔明家收藏的清咸丰年间《温岭县志》中的一幅温岭老建筑分布图。然后是人物细节,他觉得,画中人物是一定要有的,没有人的画面会缺少灵魂。想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几十年前就已经消失的场景,有的甚至一百多年前就已经消失,谁能提供清晰的线索呢?为此,他不停地翻找相关书籍,查询各种不同年代的县志、史料,从自己历年来的写生作品里找素材,还断断续续访问了几十位年事已高的老城关人。在一日日的走访中,老人们充满情感的话语好像打开了温岭历史的另外一幅画卷,他们对老太平的种种描述,时时引起他内心的惊叹。“武圣庙里面原来有把刀,八十斤重,每年的五月十三,城里、乡下的年轻人都要到这里来比试,看谁能把这把大刀舞得霍霍响,谁舞得好,谁就是‘武状元’。”“尚书坊这里原来有个牌坊,民国的时候,有一年刮台风,就刮掉了,剩下牌坊下两个石墩,上世纪六十年代还有的,后来也被拿去搞建设了。”孔庙及庙前的泮桥、森春糕饼店、王寿领菜馆、朱子祠、西门戏台……这些曾经真实存在过的建筑,现在都没有了。一个一个听来的故事,一点一点了解到的信息,都被袁振璜先生画在了画中。画成年2月,耗时1年半左右,初稿终于完成。为求精准,袁振璜先生带画作,四处征询人们的意见,然后根据他们的意见改动了三处。一处是城隍庙,有老人说,城隍庙有两个庙门,他只在画里画了一个,这个不对;还有,他画东嶽庙时,想当然地就画了两名和尚,但是有老人家却说,这东嶽庙里是没有和尚的,这个也与历史不符;最后一处,是东嶽庙门口的戏台前,这里曾经有水池,池上有座桥,这个场景在画中被遗漏了。根据老人们的指点、反馈,袁振璜对画作进行了改动,对局部进行了完善,又画了半年,《太平春秋图》终于完成。长达11米的画卷,从石夫人、迎辉门、钟楼、城隍庙、节孝坊……一直画到尚书坊、东嶽庙、朱子祠、延照门,温岭特有的畚斗楼建筑,皆错落有致,六百多个人物形象各不相同,安排得疏密恰当,栩栩如生,几十个小故事贯串整个画面,繁而不乱,格外生动。袁振璜先生在画作中,通过一些细腻的情节记录下老太平的民俗民风,尽可能重现当年街巷的繁荣景象。部分画卷欣赏农民生活。做年糕。尚书坊,坊边是柴行,前来卖柴的人很多。东岳庙,庙里有个戏台,人们正在看戏。迎亲的队伍扛着嫁妆穿过城门。温岭的商业区,方同仁药店、大同药店、岑庆和药店,还有新品章洋货店、裕益正记酱园、森春糕饼店,这些店名都是实际存在的。瑞雪兆丰年。吴茂云先生专门为《太平春秋图》题跋:“老城巍峨,由明清而民国,曾圈起五百年太平盛世;百姓孜孜,自童稚而耄耋,活画出六百余人生百态。景在笔端,意在尘外,有此文化记忆,庶不致数典而忘祖……”画作一面世,就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太平春秋图》被誉为温岭版的《清明上河图》。在图中,人们看到了太多已经消失的风景。一位老者在欣赏了《太平春秋图》后,跟身边的人充满感慨地说:“现在横湖小学的位置,明清的时候是有一座孔庙,孔庙前也真的有这么一座桥,半圆形的,那可不是一般的桥,桥上没有石阶,从最高处到两边最低处,皆是光光的石板,太滑了,老年人根本上不去,小孩子要赤着脚,一口气从稍远一点的地方加速冲过来,才能一下子冲上桥头。那些大人就让家里的小孩子来冲一冲,能冲上去的会被人赞,说他长大后一定会有出息,能‘中状元’。冲不上的小孩子,就觉得自己不是读书这块料,垂头丧气地回家。”还有老人介绍,年10月,横湖小学改扩建工地,孔庙旧址挖出了一对长1.8米、宽1.2米、高0.65米的石质龟趺(又称赑屃),背部各有一个置石碑的凹槽。在上世纪60年代,孔庙还有的,后来因为人民路建设的需要,就把它拆毁了。老城关人王椋在看了《太平春秋图》后,写下了近字的观后感,他说:“这就是我记忆中童年的生活,今天我们生活在这座充满现代气息的小城里,只有在袁先生的画卷里,才能寻找到太平昔日的古朴与平静,体会到画卷意境的深邃。”许多人,在欣赏他的《太平春秋图》后,循着画中的路线,一一去对照,去寻找“太平”的前世今生。也有人受这幅画启发,拍摄视频,分享记忆中的温岭。而另外一些人,则站在他的画作前,久久陷入沉思,在那一刹,他们已经回溯到往事中去,想起已然遥远的童年,想起已逝的故人了吧!捐画从年4月创作发表处女作木刻《谈心》开始,袁振璜先生多年耕耘,创作了大量的优秀画作,年,他荣获中国版画界最高奖“鲁迅版画奖”,年获台州市首届“曙光奖”,有多本版画集和画集出版。曾被评为20世纪80~90年代中国优秀版画家,真可谓德艺双馨。年,他和陈龙、周若兰夫妇合作创作的一幅国画《大队培训》在嘉德拍卖场上以32.48万元的价格被人拍走。他刚开始画《太平春秋图》的时候,就有人来拜访,表示想以重金收购,要他开个价。但是,他淡淡地笑笑,对来人说:“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袁振璜先生说:“这张图上所画的都是温岭的风土人情,是专门为温岭人画的,只有温岭人才能从这张画中找到消失的故园的影子,这幅画就应该属于温岭人。卖这张画的念头,我从来没有过。”年4月26日,袁振璜先生把这幅《太平春秋图》捐给了温岭博物馆,同时捐赠的,还有他自己历年来创作的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30件,及20件珍贵的藏品——其中有曾寓居温岭的海派画家蒲华的作品、温岭乡贤清代画家林蓝的作品、现当代一些名家的国画作品等。“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许多珍贵的事物一眨眼就会消失,如果凭我的一点小小的力量,能为温岭人,也为我自己留一点温柔的记忆,留一点念想,这就足以让我觉得欣慰。”袁振璜先生充满感慨地说。(原标题:《11米长卷描绘太平版《清明上河图》,带你穿越回百年前的温岭!》,编辑:罗亚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