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卢明
按:母亲是人类最为重要的身份,母亲的品格和作为,对于子女教育和家族经营,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古往今来,有许多良母,以自己高尚的精神和美好的风范,使家庭兴旺、家人和谐、家风美好。尤其是在教育子女方面,更有其独特的作用。他们的感人故事,被后人代代传诵,比如孟母三迁,欧母画犾、岳母剌字等。作为中华大地的一个区域,郓城也是这样,也出现过不少事迹感人的良母。此处,仅从相关历史资料中,提炼出几位有代表性的良母事迹,以期让世人从他们身上受到教益。
樊母大义
樊母,即明代兵部尚书樊继祖的母亲侯炎海。
侯氏出身于官宦之家,是广西布政司参议侯维的孙女(侯维次子侯瑄与妻陈氏所生)。
樊母精心教育儿子成为杰出之人。据郓城驸马侯氏族谱记载:“东泉(樊继祖之父)卒,才四十八岁,时太孺人(指侯炎海)多公一岁,哀毁以几陨绝,后抚二孤(指樊继祖、樊继宗兄弟二人)卒成立,复延年三十有二,亦何憾哉!然且训子耽综典籍,未尝闻押逸,可谓义方贤母矣乎!”通过此记载可知,樊继祖的父亲去世早,其妻侯炎海独自抚养樊继祖、樊继宗兄弟长大成人,让他们学习儒家经典,做正派的人,是一个教子非常成功的母亲。
樊母强调国事高于家事,忠国先于孝亲,深明大义。樊母年高,已是著名御史的樊继祖请求在家照顾母亲,樊母坚决不肯,并训示樊继祖:“要知道你父在你小时候就寄予你的希望是要有高尚的节操。把私事看得重于国事,这是为官之人的瑕疵。你尽管外出管理国事,我自己在家生活就很快乐。如果你放弃国事而守着我,我却很不高兴。你快快走吧,不要再给我提在家侍母的事!”(此事载于李濂《寿樊母侯太孺人七十九序》)
于母明断
于母,指明代进士、河南知府于范的母亲樊氏。樊氏生于公元年,卒于公元年。
于母,郓城人,嫁监生于龙为妻,生于范。于母明事理,重大节,做事果断,她的这些优秀品格,一直影响着于范。在于范官宦生涯的关键时刻,起着重要的定向作用。
于母教育孩子立志。于范的父亲于龙是个监生,很有学问,遗憾的是没能走通科举之路。为了实现于父的愿望,于母督促儿子学习文化,树立高远的人生目标,最终使于范成为进士、重要官员。
于母总能在于范疑惑时给他警诫,指明方向。于范在担任辉县、嘉定知县期间,于母一再告诫:“你性子直,要改掉粗暴习惯。知县就是百姓的父母官,百姓得到关怀爱护便能休养生息,受到挫折就很脆弱,你一定把官衙的事做好,让老百姓高兴。如果你做不到这些,我就回老家去,不忍心看到你失败!”于范听从母亲之言,朝乾夕惕,爱民勤政,取得突出政绩,受到官员队伍的赞扬。
于范在户部郎中及河南知府任上,不搞邪门歪道,敢于打击强权,受到权贵中伤,被安排到浔州任职。于范感觉浔州地偏城远,不愿前往,并向上写出申请报告。于母却劝他还是安心前往浔州,说,当官员不能专选便利的地方,如果每个官员都挑近而美的地方任职,那远而恶的地方就没有谁去了!”于范深服母亲见识之高,便去浔州任职去了。
于母心胸广,护爱家人。临逝世,八十六岁的她,还特意嘱咐子孙,要像对待母亲一样对待他们的婶母刘氏。
资料来源:崔铣《明封太安人于母樊氏墓志铭》
梁母爱子
梁母,指明代进士、彰德知府梁宜生的母亲童氏。梁母俭朴。娘家原来很富,但到童氏出嫁时已家道中落,无法陪送像样的衣饰。童氏不尚浮华,并不在意这些。到了婆家,也是反对攀比,消除家庭及街坊女子追求绮丽的风气。
梁母勤劳。她主持家务,操持好几百个家人及亲戚的吃穿住用,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起早贪黑地辛劳,使家用一天比一天宽裕。
梁母善于理解孩子。梁氏夫妇都盼望儿子梁宜生科举成名。梁宜生考进士,曾有四次没考上,梁父因自己放度科举而急着让儿子快快考中,所以责怪儿子。梁母却并不急于催促,对儿子给予充分的理解,让儿子循序渐进,水到渠成,因为她坚信孩子一定能成功。这种教育思路,很值得世人学习借鉴。
梁母对儿子的关怀无微不至。临终之前,她还考虑到儿媳孔氏已经去世,为儿子梁宜生选定王氏给儿子完婚。
资料来源;李尧民《敕封孺人童氏墓志铭》
李母慈爱
李母,指明代应天府(南京)尹、工部侍郎李尧民的嫡母叚氏。叚氏(年-),其夫为李尧民的父亲李勤(字世宝,号柳亭),二人感情和谐。李勤年近四十岁的时候,还没有生子。叚氏为了给李家传宗接代,为李勤迎娶了第二个妻子刘氏,刘氏生养了李尧民和李舜民。李尧民由叚氏养大。李尧民小的时候体弱多病,叚氏对他百般呵护,将李尧民视为己出。由于母子情深,叚氏早就忘记这个儿子不是自己亲生的,李尧民对待这个母亲也如同亲生母亲。叚氏总能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李尧民,看到李尧民的成长进步,叚氏都能看得到,从而心生自豪之感。在李尧民刚到私墪读书的时候,叚氏就看出李尧民的优秀之处,欣喜地对李尧民的父亲说:“这个孩子必定实现李家世代存有的愿望,替你实现未能完成的远大志向。所以,叚氏与李勤坚定让李尧民读书仕进的想法,想尽办法督促李尧民完成学业。正是在叚氏和李勤的鼓励督导下,李尧民由举人至进士,有知县到御史,最终成为朝中重臣。资料来源:徐显卿《柳亭李公暨配叚孺人合葬墓志铭》魏母训子
魏母,指魏希徵之母陈氏。
魏希徵(—),字子相,号山翁,郓城人。清康熙十五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充东宫日讲官,教授皇子。任顺天大主考,参编《明史》。
魏希徵出生不久,便家道中落,其父魏法早逝,贫困艰难,家徒四壁。当时陈氏年仅26岁,从此独自承担对魏希徵的抚养和教育,以母兼父,以母兼师,外持门户,内供衣食,织布为生,燃灯教子。
陈氏娘家是个儒学世家,其父陈尧典,庠生,有《潘溪晓渡》诗载入清代《郓城县志》。其兄弟陈法,拔贡,祁门县令,有诗收入《郓城县志》。兄弟陈廉,拔贡,任彭城经历。为了使魏希徵取得良好的教育,她长期居住在娘家,除自己亲自教育督导外,还让魏希徵受到其外祖父和舅父的教导。
在魏希徵两岁还在学语的时候,魏母便向他口授《三字经》及五言、七言诗。魏希徵四岁的时候,魏母便教他《千字文》等读物。在诗词方面,细心讲解哪些是哪位古代诗人所作,哪些是其外祖父、舅父的诗作,并解说大义。这些,都为魏希徵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魏母的教育,不仅在文化知识方面,更重视对思想品德的养成。在魏希徵五岁时,魏母便教他以君、亲、师大义,强调对其心志的培养。并教育魏希徵要学习其父质朴严谨、取与有道、名声贤良的品德。
魏希徵六岁入小学,母亲问他读书的目的是什么,魏希徵说是为了登科做官。魏母严肃地纠正他,说要读圣贤书,做圣贤事,不能仅为做官!魏希徵的哥哥魏缵徵随三舅陈廉在阳谷期间,因避病暂居佛阁,拣到张姓人丢失的十余金,拾金不昧,及时送还张姓人。张姓人追到郓城表示感谢,魏家才知此事。魏母及时利用这一事件教育魏希徵要向哥哥学习,见财物不生心,做好事不求名。
魏缵徵死得早,魏母教导魏希徵夫妇要像敬奉母亲一样敬奉孀嫂,魏希徵夫妇谨尊母命,对嫂子给予格外尊敬和扶助。魏希徵性子急,其妻性子缓,有时因此争吵,魏母教育魏希徵要懂得理解不同性格,学习妻子的长处,不能随意发火。对魏希徵交友,魏母特意教导他要择良而交,每相砥砺。既便是青年时代的学习,魏母也是亲自为魏希徵选聘名师,先后延请赓勋、李善有、李六超等教授学问,一再强调魏希徵对老师要毕恭毕敬。在魏希徵自己做老师的时候,魏母又一再教育他食人之食就要忠人之事,严谨传授,无论亲疏,也不管给资多少,都要一事同仁,切不可误人子弟。顺治年间,郓城知县姚楷和王廷栋都很赏识喜爱魏希徵,便有邻里托魏希徵在知县那里说情,魏希徵秉告母亲,母亲非常气愤,严责魏希徵: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不仅是规范女子的,所有的人都要懂得廉耻二字,不做违规失礼的事。魏希徵谨遵母训,从不在知县那里讲说私情。另外,母亲还一再告诫魏希徵要俭以养廉,宁静澹泊,善学人善,不言人短。魏希徵家没有田产,有族人为逃避杂役,想将田产寄托在魏希徵名下,魏母坚决不允,明确指出,这种事就是蔑国法徇私情,是对国家的不忠。
正是由于魏母的精心教育,才使魏希徵自幼品学兼优。在十二岁时便进入县学,在康熙五年考取举人名次第一,并于康熙十五年考取进士。此后进入官员队伍,在翰林院长期工作,多有建树。
对于母亲的精心教育,魏希徵牢记在心,并专门将母亲教育自己的言语和情况整理成《母训十六章》,留传至今。
资料来源一:
魏裔鲁《母训弁言》载:孺人本儒家女,早岁适魏氏,家耽中落,夫复夭折。年未三十称未亡人,所余者萧然四壁,呱呱两孤而已。孺人以母兼父,复以母兼师,外持门户,内供饘(zhān)粥,机声灯影,画荻(dí)和丸,黾(mǐn)勉几三十年。而子相崛起孤生,卒成其志。
资料来源二:
光绪版《郓城县志》载:陈氏魏法妻。夫早亡,遗子希徵尚在襁褓。家道中落,矢志柏舟。和熊画荻,荼苦备偿。五十年间,教子成翰林。徵述母训十六篇行世。
资料来源三:
关于魏希徵的两位老师,光绪《郓城县志》载:
李长庆,字善友,(郓城籍),顺治戊子举人,已亥进士,任广东新兴县知县。
李裕杰,字六超(李尧民之孙,李瓒之子,进士),授龙泉县知县。莅任二载,雅尚恬慎,与民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