螭鼓舞是流传在青海循化安多藏区的一种大型民间祭祀仪式舞蹈,也是藏族群众中流传久远富于神话色彩的舞蹈活动。螭鼓舞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动,多在农历正月春节、婚庆、祝寿等喜庆的节日表演,是一边打击单面蒙羊皮的鼓,一边跳动的舞蹈。
藏族螭鼓舞是每年农历正月,循化县道帏藏族乡村民举行的隆重神灵祭祀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禳灾驱邪,保佑村民人寿年丰。“螭”是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嘴大,能吞海。表演“螭鼓舞”就是对水龙的祭祀。据传,宁巴村螭鼓舞形成于明万历年间噶哇部落时期,迄今已有六百年的历史。据宁巴村老人们回忆,宁巴籍拉然巴丹增嘉措—年间担任第四世加木样活佛的经师,在任期间返回故里宁巴“俄普”林间种植松树,立鄂博,跳螭鼓舞。
螭鼓舞是一边打击单面蒙羊皮的鼓,一边跳动的舞蹈。这种边击鼓边舞蹈,不用其他伴奏乐器的表演形式和独特的技巧、激昂的情绪深受藏族群众喜爱,并在民间流传兴盛起来,又经过后世不断传承发展,形成了今天的吉祥螭鼓舞。螭鼓舞在当地藏族称为“拉什则”,“拉”,安多藏语意为“神”,“则”,意为“玩”,引申作“舞”。“拉什则”直译“神鼓舞”。上千年来祭祀活动的延续,使螭鼓舞保存至今。螭鼓舞由三十人以上男子组成舞队,表演时舞者左手执鼓,右手拿鞭,披金色棱形披肩,戴五峰吉祥帽,边击边舞。舞蹈为多段体例,结构较为完整、严谨,动作整齐划一,不能自由发挥。基本动作为“上步前屈腿跳击鼓”等多种,每段变换一种队形,基本队形为顺时针方向走圆圈,以及方阵、螭摆尾、斜线交叉、圆形交错换位螺旋绕圈、横排等。其目的是祈求神灵的保护,禳灾驱邪,保佑人寿年丰。道帏乡宁巴村螭鼓舞的表演程式保存的较为完整,动作和队形丰富多变,具有代表性。除此以外,在本乡张沙、拉木龙哇、王家等三个村,文都乡中库沟、香玉沟及毛玉沟部分村庄,尕楞乡香沙、曲卜藏两个村庄都组织建有螭鼓舞舞队,逢年过节大显身手。
螭鼓舞不仅是流传在青海循化安多藏区的一种大型民间祭祀仪式舞蹈,也是藏族群众中流传久远富于神话色彩的舞蹈活动,主要流传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道帏乡、文都乡、尕楞乡三个藏族聚居区和相邻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一带,多元一体,既有共性,又有不同地方的差异性。年6月被国家文化部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目前,流传下来的13段(套)动作,完整规范,以雄健粗犷的跳跃击鼓动作,以及模仿的雄鹰、骏马、海螺、太极等形象,表现请神、敬神、送神、降魔等祭祀内容。螭鼓舞对服饰要求很高,舞蹈者需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手执绘有吉祥彩绘图案的羊皮鼓,脚系响铃,边敲边舞,起舞时铃声和鼓点合拍,发出铿锵清脆的声音,气势宏大,震撼人心。舞蹈者舞姿洒脱,热烈粗犷,富有高原民族特色,对研究藏族宗教历史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