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打造地方治理青海样板金台资讯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地方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地方层面的实践和体现。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视察时强调,“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

在全省上下砥砺奋进的这四年征程中,青海的地方治理之路脉络清晰,足音铿锵。

这条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放在地方治理的首位。

这条路,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的嘱托和要求,立足青海特殊省情,找准国家治理与地方治理的结合点,在推进地方治理的实践中为国家治理贡献了青海力量。

共建,共治,共享。

牢记总书记嘱托,这条符合青海实际、体现时代特征、顺应群众需求的地方治理之路,不断在高原大地上探索、延伸。

在我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节点,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青海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地方治理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的意见》,为我省决胜全面小康、奋力推进新青海建设、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提供坚强保证。

对标中央

讲政治、抓治理

一个时代的进步,要在历史的长河中标注高度;一个区域的发展,要在全局的坐标中寻找方位。

当全球化已成为中国地方治理无法回避的重要元素,当中国已驶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快车道,站在这历史节点,青海如何开拓社会治理更加有效的新局面新境界?怎样实现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青海深处内陆,接藏连疆,通达西南,区位特殊,作为西部重要支点,在国家治理全局中具有“一个尤其,两个事关”的战略地位。

推动治理制度创新,提高地方治理能力,必须把旗帜鲜明讲政治摆在首位。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聚焦市域基层社会治理短板,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构建以基层社会治理、民主协商议事等为内容的“五维共治”基层治理新模式,全力打通市域社会治理中梗阻。

“年,我们村建立了全县首个集党员活动、便民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党群服务中心。依托着沿黄资源优势,党支部带领群众依靠美景增收致富,吃上了旅游饭。”说起村子成功“变身”的过程,尖扎县昂拉乡德吉村支部书记拉毛卓玛感慨良多。

一市一村,两组镜头颇具代表性。

四年来,青海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四年来,青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治理为了人民、治理依靠人民、治理造福人民,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搭建人民群众参与地方治理的制度平台,让各族群众成为各项治理工作的最广泛参与者、最大受益者、最终评判者。

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定海神针”,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地方治理最根本的政治保证。

细看青海这几年的地方治理轨迹不难发现,无论国内外形势和环境如何变化,无论特殊困难和挑战如何交织,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的政治定力始终如一,始终沿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政治发展道路坚定不移。

结合省情

做文章、谋发展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深化对地方治理规律性的认识,必须坚持这条思想路线不动摇。

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需要谋定而后动。青海的谋,是深刻领会中央要求,坚持实事求是。

自信来自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遵循“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不断深化省情认识,不断改革创新,在治青理政的实践中进行了成功探索。

青海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元文化交织,且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地方治理在兼具共性的同时又凸显许多特殊性。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我省审时度势保持定力,深入贯彻党中央作出的一系列新判断新部署新要求,推动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手段变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要让农民“住上好房子、开上好车子”,还要让农民“过上好日子、活得有面子”,满足群众精神需求。最近几年,海东市通过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开辟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路径。特别是《海东市移风易俗促进条例》正式施行,对加快推进海东市基层社会治理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提升具有里程碑意义。

窥斑见豹,这并不是特例。

面对这场大考,青海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突出“三个最大”省情定位,明确提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青海特点的发展思路,为推进青海地方治理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通过全面贯彻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省等,为推进青海地方治理现代化奠定了扎实的制度基础。围绕青海重点治理什么、怎么治理,创新和打造了治理经验和治理典型;积极探索社会有效治理的实现形式,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推进青海地方治理现代化奠定了丰富的实践基础。认真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为推进青海地方治理现代化夯实了可靠的干部人才基础。

面对这场大考,青海既把握共性要求,做好规定动作,又针对个性开方抓药,优化自选动作。围绕生态地位特殊性、发展条件特殊性、民族工作特殊性、维护安全责任特殊性、社会发育程度特殊性强化治理担当,打造出了地方治理的青海样板。这些成效、经验,既是地方治理的实践结晶、青海贡献,又为推动青海的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不竭动力。

我们党是靠实事求是起家和兴旺发展起来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反复证明,正是由于坚持实事求是,我们才能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青海地方治理的实践已经证明,必将继续证明,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固步自封、不抱残守缺,不超越阶段、不盲目冒进,地方治理才能赢得中央的认可、群众的满意、历史的检验。

聚焦问题

抓重点、促改革

从我省社会治理看,要想真的解决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必须从不断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来入手。这里的现代化,在我省主要是指推动城市、农村、牧区治理现代化。青海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情况各异,推动地方治理现代化必须区别不同情况,抓住主要矛盾,明确重点任务。

有时,事实比理论更鲜活、更有说服力。

城市治理重在精细——作为全国确定的第一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地区,西宁市通过推进“网格化”与“街长制”衔接融合,优化了政府治理体系,提高了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提升了现代城市的治理效能。

农村治理重在精美——作为县级试点乡,互助土族自治县哈拉直沟乡在各村成立红白理事会,完善村规民约,制定红白喜事操办标准。高额彩礼、薄养厚葬、盲目攀比等风气得到有效遏制。

牧区治理重在精进——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将游牧民定居小区按建设标准划分为不同小区。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社会服务管理,面对面地开展居家理财、就业培训等便民利民服务。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基层,当我们把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234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