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扶贫的金色大门

闹日加为家乡的黄果梨“代言”。

同仁县扎毛乡卡苏乎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牧民群众搬进“幸福居”,铺平“脱贫路”。

同仁县光伏扶贫项目。

绘制唐卡。

青羚网讯(记者林玟均)9月23日,秋日的清晨,天刚蒙蒙亮,美丽的隆务镇吾屯村沉浸在隆务河谷蓝色的晨雾中。

隆务河畔,热贡龙树画苑里,19岁的斗拉官却乎和同学们已经起床,洗漱,吃过早饭,陆续走进画室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斗拉官却乎所在的画室在楼道尽头,里面放着十几幅尺寸不一的画架,有木头钉的,也有钢管焊的。画布用结实的棉线绷在画框上,有的刚刚用炭笔勾了线条,有的已经上了色,开始晕染,还有的加勾了金线。画架前放着坐垫、毛笔、调色盘,调色盘里是各色矿物质颜料。

斗拉官却乎和同学们走进画室,继续画前一天没有完成的画。他正在画的是《水陆》画中的其中一幅,前一天刚刚上完色,已经进入晕染阶段。他左边的几位同学则拿着画板盘腿坐在地上,对照着书上的佛像图,在白纸上练习描画线条。画室里静静的,大家忙碌着各自手头的工作。

热贡龙树画苑坐落于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镇吾屯村,是县域内规模较大的18家画院之一,也是同仁县特色文化扶贫车间。

同仁,藏语“热贡”,意为梦想成真的金色谷地,地处川甘青三省交界、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错地带。同仁文化源远流长,是青海省惟一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同仁集偏远地区、高寒地区、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于一身,自然条件严酷,基础设施薄弱,致贫原因复杂,贫困代际传递等问题突出,属典型青藏高原内陆欠发达地区,脱贫攻坚任务繁重。

是热贡艺术叩开了“文化扶贫”的“金色大门”。

热贡艺术是以唐卡、壁画、堆绣、雕塑等为表现形式,以藏传佛教、神话故事、史诗、藏医藏药、天文地理以及传统知识为内容的造型艺术,于年5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名录,年10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依托这一资源优势,从年起,同仁县以打造“世界唐卡艺术之都”为契机,采取“政府+文化企业+贫困户”的模式,将较为分散的文化企业和培训资源有效整合起来,全力打造文化扶贫产业基地,建设文化扶贫车间,破解产业发展难题。同时,依托家庭式的文化产业作坊,鼓励有意愿的贫困户就近入户进行热贡艺术培训创作。

目前已建成唐卡、堆绣、泥塑、雕刻等4个文化扶贫产业基地,22个扶贫车间,年至年培训贫困户人,今年计划再培训贫困户人,通过培训基本实现有意愿的贫困人口掌握一门热贡艺术技能,实现稳定脱贫。年,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中热贡艺术品制作收入超过20%。

斗拉官却乎一家四口,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四年前,只有15岁的他在姐姐的指引下,走进热贡龙树画苑开始学画唐卡,从刚开始学画草图,到上色、晕染,足足学了四年。如今,他靠画唐卡一年增收2.3万元,经他手画的唐卡卖到了厦门等地。姐姐措吉是这里的女学徒之一,由于比弟弟出道早,一年收入4.5万元左右。斗拉官却乎说:“靠着这门手艺家里已经脱贫了,今后我还要在家里办个工作室。”

如今,在吾屯村,随便推开一户人家的大门,都会看到正在专心作画的热贡艺人,形成了“家家有画室,人人是画师”的繁荣景象。全村共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4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9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63人,省级传承人15人。

热贡龙树画苑副院长完德尖措说,龙树画院学徒最大的40岁,最小的14岁,更有慕名而来的外地学徒。累计培养热贡唐卡艺人人,已出师人。现有98名学徒中有贫困人口72人。唐卡技艺有“家族内传承”“传男不传女”等旧习,年,画苑开创先例,收了全国第一个学习唐卡技艺的女徒弟,目前已出师女性唐卡艺人36名。

“扶贫先扶志和智,帮人先帮技和艺”“脱贫先立志,致富靠自己”“劳务输出一人,脱贫致富一家”……走进龙树画苑的创作车间,除了忙碌的创作情景外,就是处处可见的励志标语。

画苑每年举办唐卡绘制、矿物颜料研磨及加工、矿物颜料搭配等培训,参与培训的人员多数为缺乏劳动技能、欠缺就业渠道的贫困户子女。画苑每年投入万元用于学员在画苑的吃住、绘画用品、日常补助等,极大地减轻了学员的家庭负担,同时也实现了“一人学艺、全家致富”。

画苑在全国设有数十处销售网点,辐射带动周边村庄户农牧户投身热贡艺术产业,促进农牧民脱贫致富。平均每年培养艺人人,年生产唐卡、堆绣、刺绣作品达余幅,主要销往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法国、印度、尼泊尔等国,年销售额达万元。图片由本报记者魏慧敏摄

作者:林玟均来源:青海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516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