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青南著华章天津援青工作纪实

天津援青专家医院年轻医生查房。

天津援青教师手把手为泽库县中学生教授如何画好素描。本报记者姚斌 摄

润物无声,滋养大爱。

津青两地,一个远在世界屋脊,一个地处渤海之滨,推动津青两地从干部到百姓、从政府到民间实现全方位交流、多领域交往、深层次交融,始终是援青工作的重中之重。

9年来,天津市分四批选派的79名党政干部和51名专技人才,秉持“激情干事业、真情为黄南、奉献在青海”的精神理念,不畏高寒缺氧、语言障碍、饮食习惯等种种艰辛,积极进位,恪尽职守,视民族同胞为亲人,视援建藏区为家乡,造福黄南城乡百姓。

如果把天津援青比作水,为青海带来了资金、技术、项目、科技、发展思路,那么援青干部就是一棵树,他们历经风霜,已经扎根高原,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这是一份溯源而上的爱,这是一份铁肩担道义的爱,这更是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之爱。

年7月26日,肩负行囊,满腔热忱,7名天津援青干部一同踏上西行之路。

“产业援青促就业、民生援青聚民心、智力援青育人才”,自天津援青至今的9年间,这支钢铁团队倡导践行“地域一家亲、发展一体化、工作一盘棋”的援建理念,以交流交融、共同发展为目标,以干部、人才为龙头,以资金援助、物质捐助为重点,以项目建设、经贸合作为载体,构建了援青工作的大格局。

援青9年来,天津30余位市级领导先后到黄南调研援青工作,对接援青规划,商洽援青帮扶,慰问援青队员。年8月,津青两省市共同签署《天津市人民政府青海省人民政府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津青对口支援合作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纵深拓展。三年间两地互派党政干部和专技人才81人交流挂职锻炼,津青党政领导之间、职能部门之间、社会各界之间互访考察超过批(次)、余人(次)。

9年来,天津援青累计落实资金9.16亿元,实施援建项目项;黄南州分9批选派49名党政干部,互相交流挂职锻炼,互访考察超过人次;签订了包括公检法司、工青团妇、科教文卫、商贸旅游、民政人社在内的项帮扶合作协议。

天津黄南两地携手辛勤浇育的幸福“花朵”,遍开美丽的金色谷地。

就黄南全州28万民众而言,“天津”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地理坐标,而是成为了一种富含深厚意蕴的情感坐标。同仁的春天,在州民族体育馆前的塑胶跑道上,人们舒筋展骨;尖扎的夏日,在城市中心的津缘广场上,人们在亭台间休闲纳凉;河南的初秋,瀞度水厂的职工为牧区新学年的贫困儿童送去新校服和学习用品;泽曲的冬日,拉格日村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经营的假日宾馆里,牧民分红正忙,笑声朗朗……

在这些“幸福黄南”的表情包里,无疑都包裹着“天津援助”的融融暖意,更是黄南人在轮回的四季中都无数次感知的拂面春风。

天津援青,为黄南人办成了多年想办却未办成的大事。农牧区基础设施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农牧区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项目进一步提高;干部人才和劳动力技能培训、专家巡回医疗等智力支援项目,使藏区干部人才队伍综合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异地办班让黄南的孩子们享受到东部发达省市优质教育资源;产业园区建设明显增强了受援地的自我发展能力。

年4月12日,从黄南出发,由北京辗转天津访学,一群稚气未脱的孩子们,在天津叔叔阿姨的带领下,齐整列队于曙光初照的天安门广场上。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他们屏气凝神,行少先队礼,眼中却噙满了泪水、、、、、、

天津援青的中心工作紧紧依靠青海省委省政府,紧紧围绕津青两地对口支援合作交流的目标任务,着力强化地域“一家亲”、发展“一体化”、工作“一盘棋”的援建意识。作为对口支援兄弟省市,加快脱贫步伐、造福各族群众,属于津青共同目标、共负使命、共担责任。身为援青前方工作的组织者、落实者、推动者,天津援青干部着力强化“津青一家亲、携手奔小康”的家国意识,狠抓创岗就业助脱贫、教育支援帮脱贫、医疗帮扶带脱贫、产业培育促脱贫、多维互动扶脱贫,真正在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释放天津情怀、展示天津作为。

创新驱动援青工作,创新推动援建实践,天津市委、市政府提出“”思路。“1”,即:抓住“脱贫攻坚”这一主线,强力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一切围绕扶贫转,一切紧盯扶贫干。“8”,即:深化做实产业援青、项目援青、结对援青、智力援青、教育援青、医疗援青、科技援青、文化旅游援青八个方面援建任务,形成多维互动、多线同进、多点发力的对口援青工作格局。“6”,即:围绕“名师进黄南、名医进黄南、名家进黄南、名企进黄南、名匠进黄南”等六大重点交流活动,努力创出具有津青特色的合作交流品牌。“6”,即:坚持抓项目、抓活动、抓载体、抓推介、抓考核、抓合为,既保质保量搞好规定对口援青工作,又创新招法开辟多维援青领域空间。

积极助推脱贫加速,将天津创造思维、创业经验、创新举措引进黄南,结合当地特色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着力扶持体现当地特色、对接市场需求的产业链和产业群,推动援青工作从“输血”向“造血”转变,从“有限”向“无限”转变。

无缝对接天津“大后方”。在合作协作共建中,天津市开辟了推介黄南的“宣传之窗”。依托津洽会、青洽会、国际藏毯展览会等会展平台,吸引各地民众知晓黄南、走进黄南,吸引企业客商投资黄南、创业黄南,引进全国首个援青民营企业,培育出“瀞度”高端水产业领军品牌。

从创建同仁妇女手工编织创业基地,打造首个创业孵化基地,到试种推广葡萄、蘑菇等经济作物,建成尖扎葡萄育苗基地和泽库有机畜棚基地,再到举办热贡艺术走进天津大学、走进天津美术馆、走进中新生态城,直至协调选址全国文化之乡天津杨柳青建立热贡艺术馆,促使热贡艺术在天津安家落户、扎根开花,透过天津这扇窗,地处偏远的黄南得以面向全国、面向世界。

年8月28日,天津市首批援青教师团抵达黄南州,开启了援青支教生涯。这次援青支教共选派了9名教师。扶贫治贫先扶智,教书育人当先行。

天津援青始终把教育作为加强两地交流、交往、交融的重要抓手,秉承并执行援教项目优先实施、学校设施优先改善、支教老师优先保障、农村教育优先支持“四优先”制度,持续实施教育三个“一百”计划,即每年名孩子到天津上学,每年名学生到天津访学,每年名老师交流互学。

由天津援建的黄南州中学的塑胶跑道、人工操场、新校门、文化墙,让学校充满了现代化的气息;由天津援助更新的桌椅设施,让学生舒心听课、安心学习,广大师生和家长对学校旧貌换新颜无不万分感慨,对天津援助真感情无不衷心感激。

医院,记者曾旁听过援建技术干部、医院急诊科副主任胡长军创办的学术沙龙。在花香沁人的会议室里,投影上正播放着7名援青医疗队人员制作的课件,医院的年轻医务人员围坐在一起,畅所欲言,轻松愉快地探讨医学专业话题。目的在于把天津最前沿的诊疗技术理论传授给年轻的医生,就是为了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快速成长起来的医疗队伍。

积极将天津创新思维、创业经验、创造举措向黄南移植嫁接,围绕探索创新“开发式”对口帮扶模式,想计设法帮助瀞度这个援青龙头企业扩规模、扩产能、扩市场,企业相继投入3亿元,完成水厂扩建工程,启动瀞度物流园区建设。

全力助推黄南妇女手工编织产业强规模、提效益、带脱贫,新增妇女手工编织基层服务站点17家,目前从业人员超过人。

按照黄南“三区建设”战略部署,联手推广黄南“拉格日”模式,同仁保安农业科技园效益初显,尖扎圣航农业科技园规模扩张,额外援助资金万元新建节能温棚5栋;泽库有机畜牧园区整体配套加速提升,同仁热贡文化产业会展客服中心建成使用,河南旅游接待服务中心扩容提档。成功举办首届黄南特色产业项目(天津)专场推介会,策划实施“名企进黄南”产业对接推介活动,联合开展天津滨海“西域胜境·神韵黄南”创业行活动,先后组织超过家企业来黄考察,达成投资意向20余个。

注重援青凝聚民心、援建激发民力、援助提振民气。天津市先后实施同仁县设施农业提升,尖扎县偏远乡村基础设施,泽库县牧民村落实人居环境改善,河南县城停车场及环卫设施等30余个民生项目,以尖扎易地扶贫搬迁村德吉村为示范引领,相继落实援助资金万元,实施文化旅游设施和搬迁道路配套工程,助力该村入选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回顾援青历程,天津援青所走过的每一步印记,无疑都助推了黄南加快发展、民生改善、脱贫攻坚、民族团结,深化了兄弟情谊,津青两地也同时获得了诸多有益启示。

作者:姚斌来源:青海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390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