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那些使人敬畏的国家级非遗青海,简称青,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省份,具有浓郁的高原特色和宗教民族风格。本期带大家了解青海那些使人敬畏的国家级非遗!
拉仁布与吉门索土族版《梁山伯与祝英台》《拉仁布与吉门索》是土族民间长诗,全诗以讲唱为主,共分8个章节,用土族口语创作并演唱,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在群众中相沿传袭,至今仍为活态的口头文学形式。用生动的形象、深沉悲壮的语言及讲唱的形式记述了穷人拉仁布和牧主的妹妹吉门索的爱情悲剧,两人从雇主关系发展到热恋关系。
藏族拉伊专门表现爱情内容的山歌艺术拉伊种类丰富,数量浩繁,内容涉及爱情生活的各个方面,完整的对歌设有一定的程序,如引歌、问候歌、相恋歌、相爱歌、相思歌、相违歌、相离歌和尾歌等。拉伊的曲调因地域不同而形成多种风格,有的强调音乐的语言性,节奏比较紧凑;有的旋律深沉、悠扬,形成自由、婉转的悠长型山歌风格;有的旋律甜美,节奏规整,形成雅致、端庄的抒咏风格等。
土族於菟驱魔逐邪,祈求平安土族於菟流传于青海省同仁县年都乎村,是当地特有的一种民俗文化形态,于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五至二十日举行,包含念平安经、人神共娱、祛疫逐邪等仪式。於菟又是舞者的称谓。仪式开始时,名为於菟的舞者在赤裸的上身绘上虎豹图案沿村进行表演,挨家挨户跳舞。
塔尔寺酥油花塔尔寺三绝之一酥油花最早产生于西藏本教,是施食供品上的小小贴花。塔尔寺设有“上花院”和“下花院”两个专门制作酥油花的机构,每院有艺僧二十人左右,这些艺僧一般在十五六岁入院,终身从艺。酥油花制作技艺主要靠口手相承、师徒相传。上、下两个花院分别有总监主持,决定当年酥油花的题材、构图、制作分工等事项。
土族盘绣有着多年历史盘绣是土族刺绣中最主要的绣法,是土族妇女一生的必修课。盘绣是土族独有的一种绣法,复杂巧妙,汇集着古老土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在青海高原的东部山区,勤劳、朴实的土族妇女世世代代传承着古老传统的民族刺绣艺术,她们的刺绣技艺精湛,做工精细,巧夺天工。
热贡艺术独具一格的古老藏族文化艺术热贡艺术产生于13世纪的青海黄南藏族地区,并随着隆务寺的兴盛而发展。主要指唐卡、壁画、堆绣、雕塑等绘画造型艺术。热贡艺术以藏传佛教中的佛本生故事,藏族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史诗等为主,同时也包括一些世俗化的内容。热贡艺术凭借其独特的审美观念、独有的原材料和传承习惯在民间美术、建筑艺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加牙藏族织毯技艺天然绿色的传统手工织造品加牙藏毯的原材料来自天然放养的藏系绵羊毛、山羊绒、牦牛绒和驼绒等,通过低温染纱、低温洗毯等工艺流程,成品具有色泽艳丽、弹性好和不脱色掉毛的优良品质。加牙藏毯品种繁多,有14个系列、七十多个品种,采用连环编结法,毯面较厚,约在15毫米以上,同时保留着传统藏毯边缘不缠线的特点。
土族纳顿节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纳顿节是青海省民和县三川地区土族独有的民俗活动。是土族人民喜庆丰收的社交游乐节日,也称“庄稼人会”、“庆丰收会”等。“纳顿”是土语音译,和蒙古族的“那达慕”含义一样,意为“娱乐”。举行时间可谓超长,从农历七月十二日的宋家纳顿开始,一村接一村,由下川向中川和上川转移,一直延续到农历九月十五日结束,历时63天。
热贡六月会大型祭祀表演活动热贡六月会是青海同仁县藏族村庄特有的传统文化节,已流传一千四百多年,其祭神方式在全藏区是独有的。六月会从头到尾贯穿歌舞表演,主要分为“拉什则”、“勒什则”和“莫合则”三大类,在不同村庄呈现出多样性。具有很强的传统文化特点,它集仪式、庆典、歌舞、民间小戏表演为一体,具有艺术学、宗教学、民俗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撒拉族婚礼突厥古代文化的活化石撒拉族婚礼是撒拉族人生礼仪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礼仪活动。撒拉族传统的婚礼仪式都在每年的隆冬季节举行,从订婚到举行婚礼仪式需要经过相亲、打发媒人、送订婚茶、送聘礼、念合婚经、送嫁、回门等几个程序,大约半年多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