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原始苯教文化以实体的形式展现于世舟

北京中科医院坑 http://m.39.net/baidianfeng/a_5154117.html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我国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新局面提供了强大正能量。其中,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我国文化建设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随着时代的发展,祖国大地上多种民族特色文化在一群有才能、有追求、有毅力的艺术家的弘扬坚持下,在传承人积极的推广宣传下,在专家学者界、艺术界、媒体界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苯教文化是藏族远古文明的“活化石”,它囊括了历史上我国藏族社会早期宗教、语言文化、生活风俗的文化体系。近年来,在甘南州舟曲县境内发现大量苯教文献,揭开了苯教文化古老而神秘的面纱,这批文献对研究苯教文化、象雄文字、古藏文缩写法弥足珍贵,具有特别重要的历史、学术和艺术价值。

让历史轨迹浮出水面

苯教文化是藏族古文化的根脉,在古藏文的记载中,苯教的苯(Bon)是“颂咒”“祈祷”“咏赞”之义,这在我国藏族原始信仰的各种仪式中是极其重要的部分。

二十世纪初,我国敦煌出土的包括苯教仪轨文书在内的一批珍贵吐蕃古藏文写卷流落海外,目前分别藏于巴黎国家图书馆、伦敦大英图书馆等。近一个世纪以来,国内外流传的苯教文献多为十一世纪及其后的改写本。年在西藏措美县当许镇蚌巴奇古塔发现的古老的苯教写本,是继年敦煌出土了大批吐蕃文献以来,在西藏第一次出土的苯教文书。

历史上,随着吐蕃王朝政权势力向外扩张,苯教文化及其文本随之流传到甘青川“安多地区”。于今,甘肃省迭部县、宕昌县、舟曲县及文县,青海省同仁县和四川省平武、九寨沟等地的村寨中,仍有民间家藏的一定数量苯教文献。

过去,甘青川苯教流播的地区,每个村寨都有两三位苯教法师,主持藏历一年中近二十个节日的祭祀活动及乡间民众日常人生礼仪,其内容类别都有严格程式化的外在形式。与各种祭仪相配套的苯教文献,由苯教法师父子或师徒代代相传,手写誊抄。出自民间的苯教文献,内容及书写方式与敦煌的藏文文献和西藏当地出土的苯教文书有相似性,有很多古藏文词汇和大量缩写字词及未厘定之前的藏文书写方式,其间还夹杂着当地方言。这些文献散落民间,对其进行抢救性挖掘和整理研究,成为近些年来国内藏学界的一大学术使命。

让原始文明不再尘封

年9月,甘南日报社记者在“走转改”活动中,在一些村民家中发现了珍贵的藏文古老经卷,同时也发现这些民间古文献因保存不善,面临着散失和损毁的风险。

甘南日报社编委会及时召开专题会议,决定由副总编辑尹洛赛同志组织专门人员,对此进行全面调查摸底。“我们在走访调查中发现,文献纸页多为宽贝叶经式,装裱考究,纸张规格不一。每部写本首页除写有文献名称外,还饰有各类图案,由于这些经卷年代久远、存放条件简陋、保管不善,部分卷页已经发生破损霉烂、字迹严重褪变,有的粘连在一起无法打开,甚至个别人把家藏经文已送人或倒卖了出去,还有一部分家藏文献已毁于失火。”尹洛赛说。据九十八岁的金桑宝讲,他的祖父曾经说过,这些文献发源于大食,发扬于象雄,是祖祖辈辈珍藏的宝贝。以前家里收藏较多,但很多在文革中毁坏、流失了,现有的这些卷帙当时冒险藏匿于村后山洞,才得以保存到现在。

在尹洛赛看来,作为藏族早期文明的苯教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和文明成果的有机组成部分。抢救性保护苯教古文献极为重要,也迫在眉睫,挖掘苯教文献和整理出版研究,对丰富我国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宝库,将大有裨益。

肩负让这些古老文化和原始文明不再尘封的使命,工作组以挖掘整理舟曲民间苯教文献为使命责任,组织藏文编辑部有关人员先后多次赴舟曲县憨班、坪定、曲告纳、博峪、拱坝等乡镇实地调查,深入舟曲村民家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古藏文苯教经卷、图符等。目前,共搜集扫描经文函余叶、禳灾图符及模板余幅。这些文献的历史年限上至吐蕃时期,下至明清时期,属于早期斯巴苯教内容和少部分雍仲苯教内容的手写苯教文书,其内容涉及天文历算、节候气象、治病除晦、祭祀山神、祈福招运、禳灾防暴等方面。经过整理和深入了解情况,尹洛赛等记者连续撰写了《舟曲发现大量古藏文苯教文献》《舟曲古藏文文献保护与传承人纪实》等新闻稿件,在全国文化学术界引起了巨大反响。

让古老文献存档出版

信息技术革新带来的社会大转型对人们认知生活与文化的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传统以文本为主、分散型、碎片化、多载体的古文献存储方式已经不适合于古文献信息资源的长期保存和有效保护,亦无法对苯教文化研究状况作出准确评估和判断,苯教文献保护亟待创造全新的保护与资源整合方法。

尹洛赛带领的团队一方面对发现的原文献进行整理核对和扫描,另一方面对民间家藏文献进行造册登记,通过视频、音频采集了大量珍贵的原始资料。历史上,苯教文献流播多在封闭、偏僻的语言文化环境里,口耳相传、代代传抄,文本母本及抄本散佚民间,现存文本夹杂古藏文缩写体、古语方言,给苯教文献释读、翻译带来困难。涉及古藏文词语及其内涵的释读与转换,要考量时间、地域、语言的变迁,把握不同语言及其文化背景的全部信息不是易事。近年来,在尹洛赛同志的组织带领下,甘南日报社不断对舟曲古苯教文献进行了抢救性挖掘保护整理。经过近十年的不懈努力,先后出版发行了三辑共计75册《舟曲民间古藏文苯教文献》。丛书采用8开本精装形式,按照藏文阅读典籍的传统,每张正反各排一面文献,全彩影印的方式出版,为了便于查找,丛书编排了文献总目录和每册的分目录以及田野考察图片,充分凸显文献原貌。这对研究白龙江流域藏族历史文化、苯教文化、象雄文字、古藏文缩写法等提供了重要依据,文物价值、学术价值、史料价值极高。

让民族文化绽放异彩

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提出:“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古籍抢救保护、整理研究和出版利用,促进古籍事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作为国家民文出版项目库项目、民族文字出版资金资助项目的《舟曲民间古藏文苯教文献》第三辑(全25册)目前已正式出版发行。该丛书是由甘肃文化出版社继《舟曲民间古藏文苯教文献》第一、二辑之后的又一重要出版工程,也是藏族远古文明的沧桑见证,是研究藏族古代社会的资料宝库。大力搜救、整理、出版和研究这些苯教文献,对于保护和继承民族文化,丰富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些文献是可与敦煌文书相媲美的古藏文文书写本,史料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极高。”西北民族大学藏学院教授扎西才让说。在对苯教文献内容、苯教教义教理集纳和研究的基础上,尹洛赛一行人在苯教文献的整理编辑中,更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310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