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划兰州至西宁至青海湖轨道交通建设
●全面取消全省城市落户限制
●实施5万套老旧住宅小区改造项目
●加快建设海东、格尔木全省副中心城市
●加快同仁县、共和县撤县设市进程
●建设“慢行”城市,合理配置无障碍设施
提高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
按照《通知》要求,今年,我省将加快推进非户籍人口在城镇便捷落户,全面取消全省城市落户限制,允许租赁房屋、自建房居住的常住人口在社区家庭集体户落户,实行农村(牧区)籍生源高校学生来去自由的落户政策,力争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左右。
深化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将符合条件的常住人口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围,持续扩大住房保障和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统筹实施城镇棚户区改造;合理发展城镇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
完善“人地钱挂钩”激励性配套政策,加大省级财政市民化奖励资金和省对下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补助力度,提升对吸纳跨市(州)、县(区)流动农牧业转移人口较多地区和中小城镇的资金奖励和倾斜支持力度。
持续优化城镇化布局形态
全面落实《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青海实施方案》及三年行动计划,建立甘青两省、省会城市间共建兰西城市群协同合作发展机制;加快建设西宁至成都铁路,研究谋划兰州至西宁至青海湖城际轨道交通建设,着力打造“轨道上的城市群”;开展G6国家高速公路繁忙路段扩容改造前期研究;推动“青电入豫”,建成青海共和-河南驻马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推动两省共同合作发展沿黄河流域冷水鱼产业,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联合打造甘青黄河风情线等精品旅游线路。
建立中心城市牵头的协调推进机制,推动都市圈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同城化建设;有序规划建设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开工建设G张汶公路同仁至赛尔龙段高速公路,持续加快G南绕城东延、G乐都至平安改扩建工程建设;推进西宁机场三期建设;积极推动“引黄济宁”项目落地,推进共和盆地及外围水资源配置项目前期工作,推动引大济湟西干渠、北干渠二期工程建设;推动都市圈博物馆、剧院、体育场馆等公共文体设施共建共享;加快西宁、海东智慧城市和信息惠民城市建设。
增强西宁中心城市核心带动功能,加快建设海东、格尔木全省副中心城市,提升辐射带动能力;编制完成“大西宁”空间战略规划及相关配套规划,加快实施园博园、西堡生态森林公园等重点生态工程,积极申报国家节水型城市;加快推动西宁5G商用、生活垃圾分类、低碳城市试点建设;加快西宁商贸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推动西宁综合保税区年内封关运营;加快建设河湟新区;加快建设格尔木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创建格尔木综合物流园国家级示范园。
加快同仁县、共和县撤县设市进程,稳妥推进门源回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3个民族自治县规划、建设、管理向城市体制转变,适时撤县设市。
稳妥有序推进第一批省级特色小(城)镇创建工作,适时在全省推广特色小镇创建经验,培育一批精品特色小镇。
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加快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建设,支持西宁市率先开展高原美丽城镇建设试点,继续打造10个生态优美、各具特色、宜居宜业的美丽城镇,推进个高原美丽乡村建设。
加强城镇生态环境治理,推动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利用,推进果洛藏族自治州全域无垃圾试点建设;推进西宁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建设,推动玉树市、海东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建设西宁“无废城市”试点。
补齐城镇公共卫生短板,到年底,确保全省地级以上城市至少建成1个符合要求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
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慢行”城市,完善公交专用道、非机动车、行人交通系统及过街设施建设,合理配置无障碍设施。
提升城镇创新发展能力,推进城市公共资源配置,力争开工建设西宁大学;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推动西宁、海东、海西、海北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国家试点建设;全面推广医保电子凭证,力争年底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落实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推动西宁城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提档升级示范工程建设。
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加快湟源县、西海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改造一批老旧小区,实施5万套老旧住宅小区改造项目,完成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部;改造一批老旧街区,开展商业步行街升级改造行动;承办年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高峰论坛。
改进城镇治理方式,推动城市政府向服务型转变、治理方式向精细化转型、配套资源向街道社区下沉。加快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健全城镇投融资机制。
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推动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加快建设一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培育建设22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开展乡村文化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加快引导工商资本入乡发展,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能力,促进城乡公共设施联动发展,改善农牧民居住条件3万户。
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稳步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加快发展城乡教育联合体;医院对口支援,医院医院建立对口帮扶、巡回医疗和远程医疗机制,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建立县域医共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记者彭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