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16日,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镇郭麻日村,一名青年在六月会活动中表演舞蹈。新华社记者张宏祥摄
新华社西宁3月4日电(记者白玛央措)“唐卡画师们背着画架开创了热贡艺术的天下世界,江河源头的《格萨尔》说唱艺人们带着信念传唱着活态史诗的英雄壮歌,情系故土的康巴牧人们心怀豪迈传播起藏族文化的歌舞精华。”青海省藏传佛教研究中心主任完玛冷智说。
3月1日,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出台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正式在全国施行。
青海民族大学教授唐仲山认为,从“保护实验区”到“保护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经历了开创、摸索到成熟的过程。
自年设立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来,10余年间国家先后批准设立了闽南、徽州、热贡等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年8月5日,一名参赛选手在比赛中。当日,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岭国赛马滩,一年一度的格萨尔狮龙宫殿文化艺术节进行了米赛马比赛。新华社记者王博摄
年,青海省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年“格萨尔文化(果洛)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年“藏族文化(玉树)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分别获批。
“作为迄今全国唯一拥有三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省份,无论是在建设进度、社区数量、还是推进力度上,青海省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层级化的保护工作优势显著。”完玛冷智说。
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张宁表示,近年来青海省非遗数字化记录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青海文化记忆工程等数字化保护工作进展顺利。
“对我来说,演述史诗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作为一名格萨尔说唱艺人,发展和传承格萨尔文化是我的使命。”生活在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国家级格萨尔神授艺人达哇扎巴说。目前,在玉树包括达哇扎巴在内的所有神授艺人和吟诵艺人都在负责《格萨尔》唱腔音乐的录制和整理。
据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统计,截至年底,青海省共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7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其中,藏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项。
有专家认为,目前由于自然和社会环境快速变化,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找不到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有的习俗面临失去传承土壤与传统技艺的危险。
年,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出台了果洛州非遗传承人群“千人培训”三年行动计划方案,截至目前,依托省内外高校先后举办了14期培训班,共培训余人次。
“为加强保护区格萨尔文化传承保护力度,去年果洛州通过与国家相关部委和省文旅厅衔接,落实资金万元,重点用于普及教育及传习中心、艺术团建设等项目。”果洛州文化体育广电局副局长措吉多杰说。
玉树州文化体育广电局副局长更确成林说,年20名玉树藏族传统工艺传承人走进清华美院;年30名玉树服饰传承人走进北京服装学院。这些研培项目有力推动了非遗传承可持续发展良好社会氛围的形成。
年3月13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第二高级民族中学“鲁格梅朵”格萨尔藏戏团在校园内排练。近年来,青海省玉树州开展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分别在13所中小学内设置了包括依舞、卓舞等在内的非遗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新华社记者吴刚摄
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连续印发关于大力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通知和关于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通知。“非遗+扶贫”工作的全面推进,发挥传统工艺在促进居家就业、增加群众收入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和带动作用。
青海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方式上也完成了从静态到活态,从抢救式到造血式的转变。“目前我们以“公司+绣户”的经营模式发展,有名固定员工,户农户,稳定就业人数人,人均年收入实现2万元。”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五彩藏绣艺术有限公司负责人冷本才让说。非遗传统技艺已成为当地贫困农牧民在家乡就业增收的重要产业。
一些基层文化工作者表示,传统非遗文化源自当地民众的民俗生活,而群众是创造、传承和享用的主体,今后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仍要继续坚持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