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宁6月15日消息(记者张雷青海台记者张永安董亚洁)青海地处三江之源,兼具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陆干旱盆地三种地形地貌,生态环境脆弱,水土保持工作任务重。多年来,青海省把治理水土流失当作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打造出省域范围内水土保持工作的“精品样板”。
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黄河公伯峡沿岸的扎玛当,藏语意为“灌木滩之下方区域”。这里曾经沟壑密布、植被稀疏,土地干旱贫瘠,水土流失严重,“种树不见绿,造林不见林”。年初,当地政府投入多万元实施坡耕地改造、营造乔木林和经济林等水土保持措施,并利用“水土保持+精准扶贫”模式,助力当地村民脱贫。
尖扎县措加村村民扎西才让对记者说:“我们村自然条件差,种植结构单一,以前山上的地需要几个人种,现在经过坡耕地改造,实现了机械化种植,解放了劳动力。”
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当地把传统的“山顶戴帽子、山间缠腰带、山脚穿靴子”和创新种植经济林相结合,既做到了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又为当地群众增收开拓了“新路子”。
黄南州尖扎县水保站技术员李林魁介绍:“这片区域是扎马当小流域的一个造林区域,主要种植经济林,考虑小流域建成之后,增加当地移民搬迁村的经济收入。我们还计划打造千亩的采摘园这样一个项目,做到‘春赏花秋结果’,增加农民收入。”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近两年,尖扎县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按照“沟坡兼治、先坡后沟”的原则进行综合治理,在坡面通过坡耕地改梯田建设、水平阶整地和种草植树,构建了层层设防、节节拦蓄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形成了特有的“尖扎治理模式”。
尖扎县水保站站长万玛项志说:“立足尖扎的实际,依托本县特殊情况,努力将水土保持,工程主要起得目的就是综合拦蓄,增加群众的增产增收,再一个就是夯实农牧业的基础设施,将咱们国家的宏观的生态效益和咱们当地群众微观的经济效益结合起来。”
眼下的黄南州同仁县南当山绿意葱葱,生机盎然,而在几年前,南当山没有几棵树,每到雨季,山下的村庄常遭山洪袭击。年起,按照山、水、林、草、景等“十位一体”综合治理模式,同仁县对南当山进行城郊小流域综合治理,到目前已经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平方公里,实施坡改梯公顷。林草覆盖率由17.18%提高到53.35%,真正做到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有效改善了同仁县城周边的人居环境。
同仁县水务局副局长辛虎介绍:“总共种植了大概是株的植物,种植这些植物后改变了我们周边的环境,通过这些措施原来洪水成灾的街区,现在没有了洪水,就是做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
“实践+探索”,让青海省水土保持工作有了创新与升华。随着湟中县西纳川等67条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和25个坡改梯专项工程建设陆续完工,打造出互助县白牙合小流域、湟中县卡阳小流域、西宁市长岭沟小流域等一个个水土保持的“精品样板”。
从到几年间,全省共投入各类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资金12亿元,完成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治理。
青海省水土保持局局长党生表示:“青海省构建的水保和生态修复大格局已经形成,下一步将统筹,东部黄土高原,三江源地区,环青海湖地区祁连山水源涵养区和柴达木盆地五大生态功能区生态建设。在江河源头区,以封育保护和生态修复为主,辅以综合治理,构筑生态屏障,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加强坡耕地相对集中区域,推进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