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在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多哇镇的大街小巷和公路两旁,有关民族团结的标语、宣传画随处可见。
近年来,多哇镇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抓手,坚持抓项目、育产业,加快推进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镇呈现出社会稳定、积极发展的良好态势。
说起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带来的变化,多哇镇交隆务村的多杰才让深有感触。
多年前,多杰才让的儿子得了脑膜炎,为了给儿子治病,多杰才让花光了所有的积蓄,成了低保兜底户。正当他无助之时,村里的合作社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不仅让他入股分红,每年还捐助他家1万元,用于给儿子看病和还账,一家人的生活开始有了盼头。
“牛羊交给合作社后,儿媳成了合作社里的挤奶工,收入稳定,现在家里没有太大的困难,小的问题也在逐步解决,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好。”多杰才让对合作社充满了感激。
加快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建设专业合作社,有助于实现群众增收致富,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在农牧区,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实事,而在此之前,大家就守着各自的牛羊和草场单打独斗,如同一盘散沙。
村支部书记才其加说,合作社成立初期,群众思想偏激,观念落后,抵触情绪比较强烈,有畜户与无畜户之间存在着利益分歧,牛羊、草场整合难度相当大,再加上因为虫草资源引发的矛盾纠纷,对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造成极大的困扰。
作为该村联点单位,县畜牧兽医工作站站长扎西对此记忆犹新。他说,有一次,大家正在为成立合作社的事开会,有一位群众情绪激动,拍着桌子表示反对,场面险些失控。
随后,村干部一起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讲明入股或退股都是自愿,但大多数村民仍然抱着观望的态度。为此,村“两委”分批次组织群众去天峻、泽库等地观摩学习畜牧业合作社发展模式,实地了解具体情况,让群众眼见为实。
耳濡目染下,村民逐渐对合作社有了新的认识,从排斥到接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进来。目前,多哇镇交隆务村畜牧业合作社已经由单一养殖发展成为集牛羊肉、曲拉、蕨麻、酥油等畜产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模式,其产业链不断延伸并发展壮大。
合作社会计加羊华旦告诉记者,合作社成立以来,不管社员遇到什么困难,合作社都会给予他们极大的关心和帮助,社员们在统一生产,统一管理中提升科学养殖和经营水平,逐步构筑起了团结、信任、合作的亲密关系。
“大部分劳动力解放出来了,大家挖虫草、跑运输、开饭馆、开小卖部,以及外出务工,收入非常可观,极大地改善了生活质量。”
加羊华旦说,目前全村户人实现全部入股,8年,合作社增加收入万元,分红资金16万元,现在社员年人均收入达到近元。
交隆务村人拧成一股绳,团结和睦谋发展的美好现状,得益于黄南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成果。
据多哇镇党委书记朱晓龙介绍,在创建工作中,多哇镇因地制宜,搭建多种活动载体广泛深入开展宣传,积极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倍加珍惜团结、自觉维护团结、不断加强团结。
“下一步,我们要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跟各项工作结合起来,集中力量在产业调整、劳务输出、畜牧业养殖等方面高标准谋划、精准发力,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难题,使创建成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成果。”朱晓龙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