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藏传佛教的人,都知道唐卡。甚至可以说,只要是寺院内部的墙面,就必然会悬挂唐卡,只是数量多寡而已。特别是那些老唐卡,在香火供奉的环境里历经数百年,穿越时光,给予我们的加持力尤显深厚
唐卡,是藏语音译,意思是展开的画卷。当然,这只是字面上的含义,现在的唐卡种类早已经不限于此。从另一方面而言,在信众心里,康卡是佛、菩萨以及三宝的具象载体,非常神圣殊胜。而在非信众眼里,唐卡是艺术品或收藏品,两者背后都具有经济价值和审美情趣。
在佛教圣地塔尔寺,有塔尔寺“艺术三绝”的说法。指的是酥油花、壁画、堆绣。堆绣,是一种广义的唐卡种类。于我个人而言,用艺术三绝来概括和形容这三门技艺,不是很全面。
艺术,侧重的是艺术家个性和审美主张的展现。通过艺术从业者(艺术家)对外界感知和对内心情感的捕捉与挖掘、运用自身技巧、想象力、经验等,创作出隐含美学的作品。而作为宗教题材的唐卡,艺僧在制作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佛经典籍记载的数据进行绘制,每幅唐卡都要求一笔一画按照古法勾勒,绝对不能有个人想象力的发挥,更不可能天马行空自行创作出某个主题。
如果说,将唐卡作为一种艺术门类和藏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继承和发扬,并由此形成产业,则另当别论了。我曾在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见到孩子们在制作“掐丝唐卡”,工艺非常繁琐,先用金属进行勾勒,再填充以色彩等等。材质上也早已经突破了传统工艺。
另外,若从艺术角度来看,唐卡则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工笔画,其绘制精度、构图繁复和细腻品相、都对制作者有着相当高的要求,学习唐卡制作,绝非短时间内可以出师,这里面更多的是一种内心的虔诚和专注。
唐卡的起源和种类规格
康卡是公元九世纪前后,在壁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大约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唐卡在藏区形成不同的流派和风格。主要有门塘、噶玛、钦则三大流派之说。在青海境内,以黄南州同仁县热贡地区为发源地的“热贡艺术”,其中就包含有唐卡制作。热贡艺术享誉海内外,是青海省的一张金名片。
唐卡发展至今,种类多种多样,主要有彩绘唐卡、印刷唐卡、刺绣、织锦、贴花、堆绣、掐丝等。
唐卡的规格根据使用场合不同,大小悬殊。小的唐卡仅有几厘米,可作为护身符。而寺院举行“晒大佛”仪式所用的唐卡,则画幅面积可达几百乃至几千平方米。作为信众居家供奉的唐卡,一般尺寸为75X50厘米,多呈长方形条幅,上下装有画轴便于悬挂。
唐卡的题材内容
唐卡的题材内容主要集于宗教方面。另外也有藏民族历史、文化方面的内容,包括佛教传入之前的历史时期。具体可划分为:诸佛、菩萨圣像、护法神及历代祖师高僧画像、佛本生故事、坛城、佛教教义、吉祥图案、历史事件、风土人情、民间传说等。
总体而言,由于唐卡绘制极为复杂,对材料和颜料有着极高的要求(颜料全为天然矿植物原料),而且长期以来,只作为供奉之用,唐卡的存世数量并不多,老唐卡更是很少流入艺术和收藏领域。
随着年,唐卡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市场对唐卡的需求急速升温。在藏区,当地政府也观察到唐卡对改善民生所具有的潜力,开始扶持唐卡产业。传统的唐卡制作家族也将目光转向艺术品市场,试图将藏民族这一古老传统文化精品拓展至更大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