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日报 /06/29
对于祖祖辈辈都居住在日秀玛村的吉毛才让来说,这大半年来的日子过得特别舒心,自来水通到了家,她再也不用走上十几公里去背水了,洗衣做饭方便多了。曾经背水用的绿色塑料桶如今成了纪念品,院子里用了多年的储水窖也成了村里以往“吃窖水、常断水、难取水”的历史见证。
“我们乡长说了,这是‘一捧清水进农家,洗衣做饭养牛羊’。”不会说普通话的吉毛才让拉着儿子兰周加让他赶紧翻译,晒得黝黑的脸上一直腼腆地笑着,“自来水是天津援青干部给我们最好的礼物,感谢天津人民!”
日秀玛村是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县黄乃亥乡8个自然村中的一个,这个海拔接近米的村庄青山环绕风景秀丽,可让这里和整个黄乃亥乡出名的,不是如画的风光而是常年缺水。
“缺水缺到什么程度?放在从前咱要是去亲戚朋友家喝个喜酒那都得自己背水去!”看着记者瞪大的眼睛,黄乃亥乡乡长多杰措一拍手,“你还真别不信,黄乃亥乡历史上可是有‘宁肯给桶奶也不愿给碗水’的说法,你吃了人家一碗水是要还的!”
全乡8个自然村、多人口、1万多头牛羊的饮水问题一直是黄乃亥乡最闹心的事,也是乡里脱贫攻坚的一块“硬骨头”。
脱贫攻坚进入关键之年,在奔向全面小康的道路上,老百姓需要的是一份带不走的致富产业,而这一切更需要过硬的基础设施,为顺利脱贫提供稳定保障。饮水安全是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重要指标之一,天津援青前指本着“天津所能、黄南所需”的原则,按照精准扶贫的思路,投入万元实施了黄乃亥乡重点贫困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项目。
其实,年同仁县实施了全乡人畜饮水新建工程,各村第一次通了自来水,但由于管线距离长埋深不够、水压不足、运行时间较长等原因,供水主管道经常损毁,自来水也是时断时续,尤其到了冬天管道经常被冻裂,家家户户时不时还是得“背水喝”。
“听说天津帮扶这个工程的时候,村里人都很期待,大伙都盼着呢!”日秀玛村村委会主任华公才让对记者说。
年10月20日,黄乃亥乡重点贫困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全线完工,比原计划提前84天通水。
“正式通水的第一天,一开水龙头水流可冲了!妈妈忙着洗衣收拾,当天就在院子里种了一排花。”兰周加回忆起来还是很兴奋,“以前,我们村里的孩子几乎都帮父母背过水,一桶大概10公斤,来回一趟要一两个小时。一桶水我们一家5口人能用差不多2天,我们三个孩子洗澡都是一盆水一起用,刷完碗的水就给牛羊喝,虽然家里也挖了储水窖收集雨水雪水,可还是不够用。”
同仁县水利局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徐新波告诉记者:“为了给乡里找到更合适的水源,大伙儿几乎爬遍了周围的大山,经过3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在海拔米找到了优质的新水源。为了防止输水管道冬季破损,我们还特意将地下输水管道埋深从原先的1.5米加深到2.6米。”
岂止是生活方便了,对于黄乃亥乡的养殖户来说,水通了就打破了以往限制养殖规模扩大的最大瓶颈,日秀玛村牛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规模迅速扩大,民生改善带动了产业发展。
合作社理事长旦知加掰着手指给记者算账:“年合作社就成立了,可水经常断,我们只好一家一户几头牛的分散养殖。去年通水到现在,合作社养殖规模已达到头牛,去年合作社就收入了差不多21万元。今年我们还计划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大伙儿一起增收!”对今后的发展,旦知加有了底气更有了信心。
吃水问题解决了,最大的民生问题得到了改善,天津援青前指还结合黄乃亥乡实际情况,在产业帮扶、基层组织建设等两方面精准发力,助力该乡实现脱贫清零。
“精准扶贫怎么扶?只有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在刀刃上,才能开出‘对症’扶贫的精准‘良方’。”天津援青干部同仁县副县长王凯说,“针对当地特点,我们还会帮助乡里培育壮大中藏药材种植产业,帮助当地实现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
天津日报青海黄南州专电
(记者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