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数统计:字预计阅读时间:约10分钟
一、兰西城市群域内特色旅游小城镇网络化的构建意义
(一)兰西城市群的构建意义
城市群是推进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主体形态,是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对于提升区域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兰西城市群是年批复成立,以兰州、西宁为中心,涵盖22个地州市的经济地带,是黄河上游首个跨省域城市群,是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也是青藏高原边缘唯一一个捍卫国家安全的城市群。以“兰州—西宁”为中心点推进城市群建设,对于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全面提升兰西整体发展水平,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带动和实现两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对于维护我国国土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和战略价值。
(二)兰西城市群域内特色旅游小城镇网络化的构建意义
兰西城市群是政府主导型城市群,目前还处于城市群培育发展阶段,发展水平总体不高,中等城市缺位,小城镇发展不足,生态环境脆弱,发展短板和瓶颈制约较多。城市群旅游资源优越,河湟地区座中四联的地理区位、山河相间的地形地貌赋予这片土地悠久的历史和得天独厚的的自然资源,为该地区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旅游资源分布零散、关联性差,游线组织不合理,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又严重阻碍了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破坏了城镇经济发展的整体协调性。特色小城镇网络化建设是指多个原先彼此独立、但存在潜在功能互补的小城镇,借助于快速高效的交通走廊和通讯设施连接起来、彼此协调合作而形成的富有创造力的特色旅游小城镇集合体。这对推动兰州—西宁城市群域内特色小城镇旅游资源联动,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兰西城市群域内特色小城镇网络化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特色旅游小镇开发缺乏系统规划
兰西城市群旅游资源开发主要集中在兰州、西宁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边缘小城镇分布零散、距离较远,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很难整合出强吸引力,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且缺少专业团队有序合理开发特色旅游线路,缺乏重点文化旅游项目的建设和特色旅游线路的开发。
虽然各市县依据自己的实际均出台了特色旅游小城镇相应的发展规划,但没有形成“规模积聚效应”成片整体开发整合,缺乏“兰州—西宁”城市群大旅游整体形象,未尝试打破行政区划将整个“兰西城市群旅游”推向市场。
(二)特色旅游小镇文化资源“特色”不足
本区文化和旅游产品融合属于自发性,文旅渗透融合尚且处于初级阶段。旅游小城镇建地设中少数民族文化精髓的深挖不够,乡土文化、民俗文化内涵开发不够,没有将当地独特的文化元素特色有意识地融入特色旅游小城镇之中,特色旅游小城镇缺乏特色鲜明的民族、民俗文化之魂。旅游产品的文化融合度不够,创新性不足,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品系统;同时,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在小城镇建设中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一是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有些特色小城镇的文化氛围遭到破坏,一些特色小镇的文化底蕴逐渐丢失,独特的文化观念逐渐流失,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濒临失传,传统手艺人的创作热情逐渐消失。
二是特色小镇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受经济效益的驱使有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认为特色旅游小城镇的开发就是建设仿古建筑、简单成列文化资源,对城市群内部特色文化资源不够重视,文化资源的保护是整个旅游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重保护轻开发难以产生经济价值,重开发轻保护则无法实现长远发展,如何协调二者关系是旅游小镇“特色”发展必须要面对的关键所在。
(三)特色旅游小城镇同质化严重
城市群域内特色旅游小城镇旅游产品开发为了迎合大众“快餐式”的旅游体验忽略了本地的文化底蕴,各地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目前看到的特色旅游小城镇多为旅游产品的初级形态,特色小城镇建设大多是简单地机械复制,人工痕迹过于明显,城市化倾向严重,旅游体验仅限于标语口号类型的宣传以及农家乐、集市商贸等低端模式,商业化、娱乐化气息浓重,可看、可留、可玩的项目内容比较少,缺乏有价值、有创意的设计,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足,不能形成“吃住行游娱购”一体化的产业链,大多数游客走马观花游览一遍后,很难产生再次旅游或者去下一个特色旅游小城镇的想法,难以保持长期的吸引力,无法达到良性循环的效果。
(四)特色旅游小城镇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首先,特色旅游小城镇之间交通网络的可达性和交通运输的连续性不够。受限于兰西城市群内复杂的地貌地形以及河流的主体流向,兰西城市群交通路网是以兰州为中心、西宁为次中心的单向递减格局,且尚无成熟完善的高铁网络支撑,高速公路网密度整体水平不高。兰州、西宁两大中心城市不能通过交通路网充分发挥其在旅游发展、城镇建设方面的辐射和影响作用。
其次,兰西城市群域内部分旅游小城镇相对落后的信息现状难以跟上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步伐,滞后的信息化服务无法支撑游客“自主、自驾、自由”的旅游发展需求。信息获取能力较弱,对旅游市场的供求关系变化难以很快准确反映,在市场竞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地位。
三、兰西城市群特色小城镇网络化建设策略
(一)全域旅游理念下的区域一体化发展
全域旅游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一种新思维、新方法、新手段,全域旅游思维下,一体化发展是手段也是必然,旅游产业已经螺旋式上升到‘泛旅游”“泛产业”,通过“旅游+”“+旅游”达到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的“旅游×”收益的综合产业。全域旅游视野下以景观为核心旅游吸引物的观光旅游,已经渐渐让位于以环境为核心吸引物的休闲旅游,包括度假、旅居、康养等相关的自然生态(生态保护区、美丽乡村、特色旅游小城镇)整体环境、生活情境和文化意境。兰西城市群域内特色旅游小城镇立足于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以区域一体化为发展定位,整合资源统一规划,用双中心、多节点且互相联系的网络化特色旅游小城镇结构替代“中心—外围”属性摊大饼式的旅游空间结构,以互联互通、共治共享的网络化建设为特色旅游小城镇的发展路径,促进城市群域内特色小城镇整体环境相互支撑提升,旅游客源共享、旅游线路互补,以网络化旅游格局打造不同感受的度假、旅居、康养互为补充的大旅游格局,凝聚发展新合力打造“特色旅游小城镇群”促进产业融合、产城融合。
(二)特色旅游小城镇“网络化”发展框架
兰西城市群域内中心城市对广大乡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带动能力有限,特色旅游小城镇网络化建设可以整合旅游产业空间资源,增强兰州、西宁中心城市的网络节点辐射扩散能力,有效对接大城市和中心城市,推动城市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根据兰西城市群内部组织结构及特色旅游小城镇发展的实际情况,建议兰西城市群特色旅游小城镇发展框架是“双核、两轴、三圈层”形成的“中心带城镇、大环套小环、小环串末梢”多节点网状开敞的旅游小城镇群。通过中心城市带动、两大发展轴“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开发模式,逐渐延伸到不发达地区(边缘圈层),实现特色旅游小城镇群一体化的协调发展(见图1)。
图1“双核、两轴、三圈层”发展框架
图2兰西城市群特色旅游小城镇游线互联整合
(三)全域旅游下游特色旅游小城镇游线互联整合
特色旅游小城镇网络化建设以全域旅游为发展思路加强区域联动,进行跨地区分工合作,游线互联整合(见图2)。
1.兰州—西宁小城镇精华之旅。
兰州市城区—兰州市西固区(河口古镇)—海东市民和县(官亭镇)—海东市平安区(平安驿河湟印象)—西宁市城区—西宁市湟中县(多巴镇)—西宁市湟源县(日月乡)。
2.历史文化小城镇研学之旅。
兰州市西固区(河口古镇)—兰州市七里河(阿甘镇)—兰州市榆中县(青城古镇)—定西市临洮县(马家窑小镇)—定西市渭源县(莲峰镇)—定西市陇西县(李家龙宫)。
3.乡村田园小城镇牧歌之旅。
兰州市城关区(兰山小镇)—兰州市西固区(达川镇)—兰州市永登县(苦水镇)—兰州市皋兰县(什川镇)—兰州市榆中县(栖云田园小镇)。
4.休闲度假小城镇观光之旅。
临夏州和政县(松鸣小镇)—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群科镇)—海东市循化县(积石镇)—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坎布拉运动休闲小镇)—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阴旅游小镇)—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龙羊峡时光小镇)—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小镇)—西宁市湟源县(日月乡)—西宁市。
5.民俗艺术小城镇探访之旅。
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唐汪镇)—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积石镇)—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昂拉千户庄园)—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唐卡艺术小镇)—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尕次古城)—西宁市—海东市平安区(平安驿河湟印象)—海东市民和县(官亭镇)。
(四)旅游小城镇旅游风情“特色”互补
抓住兰西城市群建设的历史机遇,联合规划、错位发展、互补共进。特色小城镇特而强的旅游定位(产业定位)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兰西城市群各旅游小城镇应当立足自身资源和功能定位,深入分析研究后现代消费文化影响下消费群体旅游消费需求个性化、差异化、自主化等特征及其演进趋势,实施差异化旅游发展战略,注重旅游产品供给体系区域性互补和旅游产品差异化供给,丰富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构建完整丰富的兰西城市群旅游产品链,在“一镇一特色、一镇一品牌”旅游风情特色互补的基础上整体抱团发展,避免区域内各旅游小城镇同质化和替代性竞争,实现兰西城市群特色旅游小城镇协同有序发展,整体打造兰西城市群特色鲜明的西北民族风情小城镇群。
(五)高效便捷的信息化营销支撑
1.统筹规划建设公路、铁路、航空等配套支撑的交通运输网络,推动形成公路、铁路与航空立体交错、快速便捷的现代化交通格局,强化区域高铁网、省际公路网、城际铁路网、市域轨交网的合理布局和有序发展,提高城际化水平。着力解决“进不来、走不动、出不去”的问题,形成一级中心城市与二级节点城市以及节点城市之间快捷高效“环线+放射线”的立体交通网。
2.充分利用旅游大数据库、动态监控系统、移动旅游App等智慧旅游建设,推动域内公共基础建设互联互通、域内乡村景点互补共建,打破省际、市际、县际、镇际的信息孤岛与数字孤岛,以基础设施、App平台、应用系统为基础形成智慧旅游体系,解决游客用户即时化消费需求、碎片化消费需求、在域内根据GPS定位为消费者的“下一站”提供多种选择,实现格局上从单极化乡村旅游点向多极化乡村旅游网络体系的发展,整体提升特色旅游小城镇旅游发展质量。
部分资料来源:陈亮,兰西城市群域内特色小城镇网络化建设策略探析,甘肃农业.,(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