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掐丝唐卡。新华社记者张龙摄
大型原创民族舞剧《唐卡》剧照。新华社记者张宏祥摄
年5月24日、25日晚,伴随着充满藏族风情的悠扬乐曲,我省大型原创民族舞剧《唐卡》在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的舞台——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大剧场华丽上演,燃爆时尚之都。
作为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创作资助项目、青海省年度重点剧目,国内一流水平创作班底聚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唐卡,通过精巧的构思,以丰富的舞蹈语汇、浓郁的民族音乐,虚实结合的舞台表达方式,生动诠释了青海多元文化的历史人文内涵。让静止的唐卡“舞动”起来,让观众在欣赏“活态”唐卡故事的同时,用现代眼光重新认识了独具魅力的唐卡艺术及多元共融的青海民族民间传统文化。
青海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各民族繁衍生息,相互交融,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昆仑文化、河湟文化、热贡文化、青海湖文化、康巴文化、格萨尔文化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各种文化在这里交汇、碰撞和融合,形成了厚重的文化积淀,留下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
从古至今,文化的长河奔流不息,浸润着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人。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现代文化交织交融,传承着创新创造的血脉基因,灌溉着全省各族人民群众共同的精神家园。
古老的传统文化“活色生香”
走进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曲库乎乡江什加村,一段高亢专业的藏戏唱腔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耳朵。原来这是江什加民间藏戏团正在上演藏戏片段《意乐仙女》。
黄南藏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年,热贡地区的民间藏戏团只有6家,藏戏演员60余人。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后,扶持江什加民间藏戏团兴建了黄南地区第一家集舞台、广场、更衣室、小型展厅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藏戏传习展示中心,有效改善了演出条件,大大激发了当地村民排演藏戏的积极性,江什加民间藏戏团编排的《松赞干布》《卓哇桑姆》等剧目在国内戏曲汇演中屡获大奖。而民间藏戏团的数量已增加到16家,有六七百名民间藏戏演员活跃在藏戏表演舞台上。
作为全国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1年来,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通过拓宽传承渠道,规范项目传承,培育文化品牌等举措,使热贡文化知名度得到快速提升,成为我省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文化样本”,在这片金色谷地,文化生态保护的星火已呈燎原之势。
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有一个名叫“德尔文”的村落,年被命名为“德尔文部落《格萨尔》文化史诗村”。在这个与格萨尔“血脉相连”的村落当中,出现了《格萨尔》文化传承挖掘大师谢日坚措,唱不完《格萨尔王传》的说唱艺人昂仁,写不完《格萨尔王传》的艺人格日尖参,说不完《格萨尔王传》的艺人德尔文巴才……
果洛州是全国格萨尔文化资源最富集、表现形式最独特多样、本真性保持最完整、说唱艺人最多、影响力最广泛的地区之一,享有“格萨尔故乡”的美誉。从政府到民间,每逢节日,格萨尔的传唱声就会响起,历届“格萨尔文化旅游节”,一年一度的赛马会等节日,为格萨尔文化“活起来、走出去”创新了载体,打造了平台。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在这里聆听到关于格萨尔的动人唱诵,浸润在格萨尔文化的美妙氛围中。
卓舞古典优雅、伊舞欢快轻盈、热巴激情昂扬、锅庄载歌载舞……置身充满康巴风情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康巴文化令人陶醉。一位游客感叹,“这里让我们既感受到浓郁的地方传统文化气息,也有现代城市的氛围,这也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不实现传承与发展的双赢,传统文化就无法得到活态而富有生命力的保护。
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场景,折射出省委省政府对文化建设战略地位的高度重视,构成了生动丰富的文脉传承景致。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共享发展理念,让古老的民族民间艺术焕发出新时代活力。
以文化自信激发强大精神动力
走进首都博物馆一层B展厅,在厚重的深蓝背景色的映衬下,我省组(件)精品文物静静地将“‘一带一路’中的青海”故事娓娓道来……
今年2月28日至6月30日,北京、青海两地联手在这里推出《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展。
青海自古以来便是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交通枢纽和桥梁,历史上青海境内的“吐谷浑道”“唐蕃古道”“党项故道”“青唐道”等古道路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均维系和承载着内地与边疆各民族之间乃至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功能和使命,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我省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要求,借船出海、借梯登高,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基地,打造生态走廊,促进民族团结,密切人文往来,以大开发、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大提升,开启了青海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新征程。
《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展,向外界展示了青海悠久文明历史,展示现代新青海形象,进一步提升了青海在推进和融入“一带一路”中的知名度和广阔前景。
今年10月24日至28日,“大美青海——一江清水向东流”摄影巡回展在上海交通大学精彩亮相。
此次摄影展可以说是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取得辉煌发展的最好注解。数十块大型展板宛如一串项链,将余幅中外摄影大咖镜头下的青海围成一圈,静静述说着青海各族干部群众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重大要求,不断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的不平凡历程、取得的辉煌成就、积累的宝贵经验,呈现出高原儿女砥砺前行留下的串串闪光的足迹。
……
自信之光,照亮前路。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充分以文化自信激发强大精神力量。而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等都是我省文化自信的源泉。
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日幕堂前花蕊娇,争拈小针上床描。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这是唐代诗人胡令能的《咏绣障》,描绘了刺绣之美。而用来赞美青海刺绣和高原绣女之美,同样贴切。
“青绣”是青海民间传统刺绣的简称,从秦汉时期“丝绸之路”南路开通时兴起延续不断发展至今,已广泛普及于青海民间,是参与人数最多、应用最广泛、影响最深远、与各族人民群众生活最密切的一种民间艺术。
今年8月31日至9月3日,我省举办了第二届“民族团结进步”青海刺绣精品展暨青海刺绣大赛。全省近名刺绣艺人,件“青绣”精品参与其中。活动生动立体地展示了“青绣”保护、传承、发展及研创成果,展现了青海刺绣艺人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激发了刺绣从业者的创业热情,提振了全省刺绣行业的文化自信,彰显了青海特色传统文化的魅力。
时隔不久,文化多样性——全球市长伴手礼项目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我省“青绣”产品在发布会上亮相,这也标志着我省“青绣”产品正走出“家门”,即将在国际舞台上一展风采。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青绣”品牌打造,作出“打造一个品牌、形成一个产业、建立一套名录、培养一批传承人、走出一条现代营销的路子、开拓一个市场、开展一系列宣传展示、制作一部宣传片”的“八个一工程”战略部署。把民间传统技艺和现代生活结合起来,做大做强青绣这块“蛋糕”,让青绣之花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成为镶嵌在青海民间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未来,我省还将继续深入挖掘“青绣”文化内涵,梳理“青绣”发展脉络,通过“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和“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的实施,推动“青绣”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全省30万刺绣艺人捧上艺术的金饭碗,过上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我省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强烈的文化担当和巨大的创新勇气,在相互交融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增强全国乃至世界对青海民族文化的认同,用文化自信提振我们的精神家园,为大力弘扬新青海精神,注入新时代的精神动力。
作者:李欣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