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讯当机构改革的号角吹响,当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牌匾上的红绸缓缓揭开,标志着青海文化和旅游融合更进一步,标志着“诗和远方”将奏响更加和谐的新乐符、新篇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让人有文化,让灵魂更富生命;旅行,让人健康,让体魄更富活力。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读书中旅行,在旅行中读书;让“诗”和“远方”共融同处;让理想和行动真正实现“知行合一”。用“诗”绘就更美的“远方”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综合体现。而旅游是为了一定的目的离开其惯常环境,到某些地方并停留在那里,但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活动。旅游目的包括六大类:休闲、娱乐、度假,探亲访友,商务、专业访问,健康医疗以及其他。文化是旅游之魂,旅游业是展示和传承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旅游的过程中,文化无时无刻不在显现着她的张力、动力和影响力。互助小庄村作为青海旅游业发展缩影,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都是以其独具特色的土族村庄风貌、民族服饰、餐饮习惯和婚俗歌舞等,吸引了各方游客慕名而来。从此,文化和旅游相互融合,文化旅游开始在青海旅游市场上得到发展,并逐渐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徐霞客曾以“瀑云万顷奔腾落,海潮倒转银河翻。虚空绝壑生波澜,观者目瞪毛骨寒”的经典之句,写出了黄山云海的惊涛骇浪;同时发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慨,成为黄山景区旅游宣传的招牌诗句,赋予了黄山更多的灵魂。山谷中静静的黄河水流淌,岸边绿油油的甜菜,黄灿灿的庄稼,沉甸甸的青稞,微风过后,阵阵扑鼻花香和麦香,这是青海省共和县曲沟乡黄河岸边乡村田间丰收的美景。游客只有在身临其境之后,才能写下美丽的画卷。所以说“诗和远方”,缺一不可。一幅唐卡带火一个县说起“中国唐卡艺术之乡”,必然要讲一下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同仁县。这个地处隆务河谷底的小县城,却用一幅非同寻常的“画”——唐卡带动了整个地区的发展。同仁县被誉为“热贡艺术之乡”“中国唐卡艺术之乡”。可以说,当地十之八九的人家都有热贡艺人,都在从事热贡艺术。热贡艺术第十代传承人、同仁县热贡龙树画苑经理完德在接受采访时自豪地说:“在热贡,人们使用天然矿石颜料在画布上绘画,几百年后,这些唐卡依然色泽艳丽而明亮。根据其背景的不同,唐卡被分为彩唐、金唐、银唐、红唐和黑唐。”为了保护唐卡,传承唐卡艺术,让唐卡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传承,完德从年成立了热贡龙树画苑,培养了更多唐卡工匠。据了解,热贡龙树画苑,每年都会培训不少从省内外慕名而来的学员,如青海各州县及河北、山东、陕西、云南、辽宁等。截至目前,已培训学员余人次,其中已出师的达人。出师的人员中,通过绘制并销售唐卡纯收入在20万元-万元,唐卡收入成为他们家庭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不仅解决了就业、再就业问题,还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年,同仁县当地通过职校和传习中心以产学研的培养模式,培训各类热贡艺术人才人,以文化产业+扶贫、非遗传承+扶贫模式,为当地1.6万名藏族群众及相关从业人员开启了致富路,拓宽了贫困劳动力就业及增收渠道。摄影:尕布藏才郎、杜关平一个景区推火一方文化都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要传播文化,需要借助相应的载体。撒拉族是青海省独有的少数民族。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撒拉族绿色家园旅游品牌的确立,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体验特色民俗、品尝民族饮食、观赏民族歌舞、了解民族文化,让更多人了解“撒拉族”。旅游传播着民族文化,文化为旅游注入灵魂。走进循化撒拉人家,才知道撒拉族的民居建筑“雕梁画栋”;品尝了撒拉宴,才知道这个民族有如此丰富精致的面点小吃;望一眼撒拉艳姑,才知道青海高原还有这般柔情似水、明眸善睐的女子;观一眼黄河清水湾里的水,才知道黄河上游青海段的水是清澈无比的;听了骆驼泉的故事,才知道撒拉族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民族……二十年前,这里的游客屈指可数,甚至没有统计。如今,每年的游客都在不同程度递增。据统计显示,仅年,循化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3亿元,旅游人数和收入比年翻了几番。旅游,让越来越多的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