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陆河多人修筑深圳第一路

近年来,经过许多媒体的报道,许多人都知道深圳特区第一路——深南大道,其最早的一段是广东省汕尾市陆河县的一群民工修筑的。例如,李咏涛在深圳特区30周年之际专门为深南大道撰写的《大道30:深南大道上的国家记忆》一书中,就提到了这段历史。

不过,这些媒体和书籍往往都写得比较粗糙,基本都是一笔带过,而缺乏历史细节描述,所以外界大多不清楚这段历史到底是怎么回事。也就是说,当年是哪些陆河人来深圳修深南路的?来了之后怎样?并不清楚。

(年代初的深南大道。来源于网络)

近日,笔者对当年亲历此事的陆河籍深圳大芬油画村画家罗志江进行了专访,据其回忆,年初,陆河县螺溪镇以生产大队为单位分配到深圳打工的名额,每个生产大队约十几二十人。他所在的欧田大队原本只有18个名额,他不在其内。后来,他通过说情,增加了一个名额给他,该生产大队总共有19个人首批来深。“当时名额有点紧张,尽管政治空气仍然十分紧张,国家前途政策尚不十分明朗,但因为陆河是穷山沟,人们不出来打工就没饭吃,而且我们都是一无所有的农民,也就没什么好顾虑的,所以我们就没有太多政治方面的担心。”他说。

“应该说,当时螺河镇委书记张仓还是比较大胆的,全国其他地方的官员大多还不敢这样干,怕担风险。尤其当时深圳是边防前线,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抗的桥头堡,‘逃港风’十分严重,所以张仓当时带着这么多人前来深圳打工,可以说是冒了十分大的政治风险。”罗志江说。

名额分配好后,以生产大队为单位,每个生产大队自行准备劳动工具,比如各自制作用来运送泥土砂石的‘木板车’等。罗志江回忆说,当时他负责拉大锯制作木料,还不小心把膝盖给弄伤了。

(年代初的深南大道。来源于网络)

年春节过后,在张仓的带领下,多位陆河县螺溪镇人,带着自家的木板车、铁锹、锄头、畚箕、铁铲等劳动工具,浩浩荡荡地来到深圳,负责修建深南大道(当时叫深南路,即深圳镇至南头镇的公路)首段,即现在的东门至上海宾馆这一段。

“来到深圳后,我们就在深南大道附近的巴登等村庄搭竹棚住,还是以生产大队为单位,每个大队为一个工班,各自单独居住和开伙食,有人专门负责做饭。”罗志江回忆说,当时大家都干劲十足,每天早上六七点就起来干活,晚上也加班加点,经常干到十点钟才结束。

那时候的深南大道,可完全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罗志江说,放眼望去,全是一片荒山野岭或田地,沿线有不少小山,以及水塘、小溪、坟地等。罗志江和工友们就把小山中间劈开,然后把土填在两边低洼处,通过这种方式对土地进行平整。

(年代初的深南大道。来源于网络)

工作之余,罗志江和工友们会到东门老街看电影、逛街、吃饭。他说,那时候新安酒家是深圳最气派的酒店。罗志江记得在年中秋节的时候,他和几个工友就是在新安酒家度过的。“那时候,深圳就东门几条街,最大的就是人民路和解放路。”

到了年春节前,该项工程顺利完结。罗志江说,他当时算了一下,他们大概一天能拿10块钱工钱,这对于在老家一个月才能拿到10多块钱的他们来说,算是非常高的收入了。“螺溪公社当年也创了有史以来最高的集体收入,在整个(时属陆丰)县和(时属汕头)地区都是排第一的。过年回家时,我们开了8部面包车回去,后来公社还办了厂,以及盖了办公大楼,来深打工的工友们,家庭生活水平也大大改善了。”

幽壹

年2月10日于广州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65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