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史,起于隋文帝杨坚篡北周建隋,终于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即-年,约年。隋文帝于年灭陈国,结束了中国多年的动荡和分裂状态,重新进入大一统时期。然而隋朝仅经历了文、炀二帝即亡国,存在了38年。
但隋朝期间修建的大运河从北方的涿郡到达南方的余杭,南北蜿蜒长达多公里,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连为一体,使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逐渐连为一体,其漕运维系着隋以后中国各政权的兴衰,是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后半期的交通生命线。同时,隋朝创建的各项制度改革(如均田制、州县制、科举制、统一货币等)极有成效,且多被唐朝及以后的王朝承袭,并直接为唐帝国创造的盛世奠定了坚实牢固的基础。
—、隋朝对青海的统治
开皇三年(年),隋文帝听取河南道行台兵部尚书杨希的建议,下诏裁撤了全国多个郡和大批官员,并对地方行政制度进行了改革,废除了汉朝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隋炀帝时期又改州为郡,实行郡县二级制)。在青海东部河湟地区设置2州4县,即部州(辖西都、广威县)、廊州(辖河津、达化县)。
其中,西都县治今乐都地区,年改为湟水县,辖今湟源县湟水河流域以东地区;广威县在年改为化隆县,辖今化隆及其以西地区。河津县治今贵德河阴,辖今贵德及其西南部分地区;达化县治今尖扎康扬地区,连今尖扎、同仁和循化西部地区。年,隋朝又改郑州为西平郡,治湟水县;改廊州为浇河郡,治河律县。此外,龙支县治今民和古部北古城,辖今民和县和甘肃永靖县西北部地区。
除上述河湟地区以外,今青海境内中、西部地区仍在吐谷浑王国统治下,青海南部地区仍在党项的统治下。直到年,隋派裴矩利诱铁勒部落共同攻伐吐谷浑王国,俘获人口10余万,牲畜30余万,并将其国土全部接收过来。同年6月,增设了西海、河源、部善、且末4郡。前两郡辖有青海境内的青海湖以西和以南的地区,后两郡则辖有今新疆东南部地区,并把全国犯有轻罪的犯人迁移到了这些地方参与成边。随后又派遣刘权镇守河源都积石镇(今甘肃临夏县西)大开屯田,以防御吐谷浑并保障通往西域的道路通畅。直到炀帝末年,伏允可汗借中原大乱之际重新恢复了上述失地。
二、唐朝对青海的统治
炀帝大业五年(年)隋帝国实力达到了顶峰。但之后的几年,因为炀帝开始好大喜功,不断发动对周边高丽等族的战争,大规模调兵集饷,肆意征用民力,百姓被繁重的徭役逼迫得无路可退,加之隋朝两代君主均极力打压世家大族引起世族的离心,最终引发了世族势力与农民起义军联合,从山东、河北地区直至全国各地的大范围叛乱。据说这一时期全国各地发生的叛乱有多起,其中西北地区的金城校尉薛举和武威司马杨轨的两支地方反隋势力对青海东部地区的影响较大。
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唐朝建立。年,唐军先后讨伐平定了薛举和杨轨两股地方割据势力,西北地区甘,凉、部、廓等9州正式归入唐朝版图。之后,唐朝在青海东部地区重新设置了部、廓2州。部州治今乐都,辖湟水、龙支2县,高宗仪凤三年(年)时又从湟水县分置出了部城县。其中,湟水县治今乐都,辖今平安、互助、乐都地区;部城县治今西宁,辖西宁,湟中湟源和大通等地;龙支县治今民和古都北古城,辖今民和县和甘肃永靖县西部地区。部州在玄宗天宝元年至肃宗至德二年(-年)间曾改称西平郡。肃宗上元二年(年)时部州被吐蕃占领,龙支、部城2县又改隶河州,并于宣宗大中二至五年(—年)被重新收复。
廓州治今化隆县群科古城,辖广威、达化、米川3县。其中,广威县治今化隆县群科古城,辖今贵德县黄河以北地区和化隆县南部地区;达化县治今尖扎县康扬镇,辖今贵德县黄河以南地区和贵南、尖扎,同仁县西部地区;米川县所辖地区大致为今甘肃积石山县、青海尖扎县东部、化隆县东南部以及循化地区。廓州在天宝元年至至德二年(—年)间曾改称宁塞郡,广德元年(年)被吐蕃占领,宣宗大中二至五年(—年)与部州一起被重新收复。
天宝十二年(年),唐朝名将哥舒翰率大军经过连续多年与吐蕃的征战,将唐帝国与吐蕃的分界线推进到了青海湖至黄河河曲以西地区,第二年在新收复的九曲设置了洮阳(辖今甘肃临潭西南和黄南州部分地区)浇河(辖今海南州东部地区3郡,直到至德元年(年)才被吐蕃占领。
三、吐蕃统治河陇
玄宗天宝十四年(年),长期以来中央和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的矛盾终于因为“安史之乱”的爆发而激化,陇右,河西以及朔方的军事力量在哥舒翰的统领下,大部分被东调平叛,结果在灵宝(今河南灵宝市)被叛军打垮,近20万军队全军覆没,哥舒翰本人也被叛军所俘,陇右地区边备顿时空虚。吐蕃军队趁机大举东进,先后攻占了唐蕃曾反复争夺过的石堡城(今湟源县西南),还有雕窠城(今同仁县境)百谷城(合贵德县西南)等地,10余年内就将青海东部地区以及部、廓2州全部占领,并先后设立了青海、都州、河州、凉州、瓜州等东境五节度使以治之,隔断了唐朝同河西、西域间的联系。“安史之乱”前,河西陇右地区曾是唐朝经济发展较为富足的地区,吐蕃占领初期仿唐朝的做法继续在这里屯耕屯牧,维持了当地的农业和牧业发展。
9世纪初,中亚地区的大食帝国不断崛起并威胁到吐蕃在中亚和西亚的统治,加之吐蕃内部斗争日趋激烈,而唐朝一方的国力也处在战后休养生息的阶段,无意再起战事,这种大的政治环境促使双方共同走向了和谈。穆宗长庆元年(年),双方派遣使者在长安西郊的王会寺定盟立约,树立了著名的“长庆会盟碑”(现存拉萨大昭寺内)。此后,唐朝与吐蕃间的关系维持了20多年的和平发展。
四、张议潮归唐与凉州六谷蕃部的崛起
武宗会昌二年(年),吐蕃王室内斗尖锐,本教与佛教斗争也日趋激烈,吐蕃赞普达摩被佛教徒刺杀,吐蕃王室分裂为两派,国内陷入长期混乱战局,包括青海东部地区在内的陇右地区也成为两派势力互伐的必争之地,五千里间,赤地殆尽,几近荒废。大中二年(年),张议潮在沙州(今甘肃敦煌市城西)率各族人民起义,驱逐了盘踞河西地区上百年的吐蕃,以大唐节帅之名陆续收复了瓜、沙、部、河、廓、凉等诸州,包括青海东部地区在内的河西陇右地区终于又重归大唐的版图之中。
与此同时,吐蕃奴部温末部落联盟——六谷蕃部逐渐兴起,成为凉州地区的一股强大的地方势力。咸通十年(年),吐蕃全境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平民奴隶大起义,吐蕃政权被推翻瓦解,吐蕃王室后裔向西逃亡到今日阿里地区,先后建立了古格王朝等数个小政权。在这次大暴动中,甘青地区的温末部落也趁机参与了暴动并一度控制了青海河湟地区。但由于温末部落民族构成复杂,所以起义后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地方政权,直到五代十国后期,青海地区仍处在零散的地方部族势力的统治下,与中原地区的交流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少。
隋唐是我国历史上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大体上生活在统一政权之下,北方胡族与汉族间进一步融合发展并不断汲取新鲜血液,并在前唐时期逐渐发展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世界性帝国。
从经济发展层面看,富庶强大的唐帝国是当时世界,特别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从文化发展层面看,盛唐时期的自由开放,思想奔涌,使得这一时期的诗歌、音乐、舞蹈、书法等方面都达到空前的境界;从社会治理层面看,魏晋以来的世族门阀不再是政治上的特权阶层,庶族地主的地位逐渐上升,虽然社会中下层的等级结构与魏晋时期相比变化不大,但国内政治逐渐步入正轨,行政效率大幅提升,社会发展在初唐时期保持了余年难得的和平环境。直到晚唐五代时期由于政治动荡,各地军阀并起,中国社会再次进入混乱纷争的年代。
根据《新唐书》记载,唐玄宗天宝元年(年),青海境内部、廓2州编户人口达到了户,人,是唐太宗贞观十三年(年)的2.66倍,相当于年间部、廓2州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到了9.5%的高水平,说明这一时期的青海东部地区社会环境较为平稳,经济增长也相应达到了一个持续和高质量的发展水平。到中唐以后,青海全境基本被吐蕃统治,社会性质也相应转变为封建领主制的社会,治下百姓则列为吐蕃编民,要求上述地区的被征服民族辫发并着吐蕃装、说吐蕃语、使用藏文等。后来,可能由于汉族人口数量庞大,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使得汉文仍在该地区被广泛使用,汉藏文化始终保持着交融发展的状态。
五、确厮啰政权在青海的统治
年,后周大将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了宋朝。由于五代以来,北方的中原地区的经济在战争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新建的宋朝只能依靠南方的财富弥补财政的困乏。因此,宋朝在立国之初实行的是“先南后北”的策略,对契丹乃至西北各民族地方政权,大体采取了以和为主的政策,而将主要精力用在了统一南方地区上。
这一时期,长期意图占据河西走廊的西夏军队,与吐蕃六谷部和回鹘族人展开连续20多年的战争,为了共同抵御强敌,原先以部落为单位各自为政的河湟吐蕃部落便逐渐形成了以嚬厮啰为首领的确厮啰政权(也称青唐政权)。
北宋天圣六年(年),西夏李元昊率军最终先后攻破西凉府和甘州,数十万吐蕃六谷部落和回鹘部落(一部分居住在河湟地区,大部分游牧在柴达木盆地,史称“黄头回纥”)属民向南逃亡进入青海境内,依附于以青唐城(今西宁市)为都城的确厮啰政校,使得该政权的实力大增,在此之后的百余年间,嚬厮啰政权与北宋、西夏共同构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
直到元符二年(年),北宋利用嚬厮啰政权王室内斗的机会派兵占领了河湟地区,但由于此时的北宋王朝本身已在与辽和西夏双线作战,因此没有更多的力量巩固河湟地区的统治,所以在做了两次占领的尝试之后,最终于靖康元年(年),在金兵大举攻宋的压力下彻底退出了对河湟地区的争夺。
在此之后近年间,河湟地区就处于金和西夏分而治之的状态之下,年西夏曾对河湟地区短暂地统治过4年时间,直到年蒙元军队最终占领了河湟地区,才结束了这段长达余年的战事纷争。
参考资料:《新唐书》《隋书》《中国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