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渤海之畔、黄海之滨到烟波浩渺的青海湖,从风格现代的东北之窗到国之瑰宝的天府之国,从浪漫的北方明珠到巍峨的世界屋脊,从深蓝的辽阔海滨到壮美的彩云之南……不同的人坚守同一个承诺,一次次“西望”,一次次出发,向着远方,追赶太阳,坚守初心,时刻践行一个名曰“青春”的诺言。他们,就是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简称支教团)。21年来,支教团先后选派出名学生,赴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桑日县、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等4省(区)6县13所学校开展支教工作,被誉为“学识好、团队好、成绩好、口碑好”的“四好”团队。
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与服务地学生21年接力奉献,支教团在青春融入祖国中坚定理想信念,在投身精准脱贫中站稳人民立场,在教书育人中练就过硬本领,在无私奉献中投身强国伟业,奏响了交通人与祖国同心同向同行的青春赞歌。
交通运输部党组高度重视支教团工作,部党组书记杨传堂分别于年1月、年10月对支教团进行回信和作出工作批示,并与支教团成员多次亲切交流,充分肯定了支教团工作及其助力交通运输行业精准扶贫作出的积极贡献。
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启动20周跨越千万里,他们在奉献与坚守的路上砥砺前行,将志愿服务精神转化为教学相长的责任、和衷共济的行动、同心同行的信念、止于至善的追求,不断温暖润泽教育希望,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教学相长
“以后老师在山那边等你”
从湖北宜昌到西藏桑日,横跨几千公里的路途,这是卞欣可在湖北解封后第一次返岗西藏。她和支教团西藏服务队几名队员历经50多个小时的火车车程,穿过海拔多米的唐古拉山口,剧烈的高原反应使得进藏旅途“惊心动魄”。支撑她前行的信念,是她所惦念的那些可爱的藏族学生,而有一个名字在她心里一直回荡——尼玛德吉。
初见尼玛德吉是在桑日县中学八年级一班的教室。圆圆的脸蛋,大而清澈的眼睛,可爱的她总是躲在同学身后,不愿说话总是嘿嘿笑。卞欣可的到来打开了尼玛德吉的心田,渐渐地她开始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大声朗读课文,甚至会在午休时和晚自习后敲响老师的房门,主动背诵诗文。
她好奇着外面的世界,向往着山外的远方。有一次放学回家的时候,尼玛德吉一把拉住卞欣可,跑到学校附近的公路边,那是一条雅鲁藏布江旁的美丽公路。“老师,这条路通向哪里呀?”“通向山的另一边,以后老师在山那边等你。”听到这温暖的话语,尼玛德吉眼中闪烁着光亮。此后,她更加努力地学习、提问,汉语文成绩从中游进步到期末考试班级第二。疫情暴发后,尼玛德吉想到支教老师所讲过的湖北,拿起画笔画下心中的黄鹤楼和白衣英雄,为武汉加油,为湖北加油,为祖国加油。
那一刻,卞欣可想到了一句话: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支教工作正是在每个孩子心中播撒爱的种子,在以爱育爱中读懂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尽管疫情肆虐,但每位支教团成员都恪尽职守,不负韶华,用爱与行动绘就非常时期新时代青年的奋斗图景。
“您乘坐的飞机已经安全降落在昆明长水机场,请您配合当地工作人员做好疫情防控相关工作。”空荡的机场、匆匆的行人映入眼帘,支教团云南服务队3位小伙子却少了一分对疫情的恐慌与不安,多了一分对学生的牵挂与思念。“老师,你们什么时候回来?老师,我们还能顺利高考吗?”一个个问句,牵动着3位小伙子的心。“我要回云南支教”是他们内心最真实的呼唤。
在延期开学期间,其他服务地的支教团成员进行着线上教学计划,万里之外“云”送课。他们化非常时期之“危”为学生居家学习之“机”,丰富教学笔记、优化教学方案,确保不遗漏一个知识点,不让一名学生“空中辍学”。
21年来,支教团肩负教书育人使命,穿过求真力行的关口,走在真情奉献的路上,跨越的是疫情间的山海之阔,道不尽的是薪火相传的大爱无疆。
和衷共济
在西部热土点燃青春梦想
每名支教人脑海中,总会浮现服务地那巍峨的群山、湛蓝的天空、辽阔的草原,还有孩子们渴望的眼神。那里需要他们,他们也需要那里。一届届支教人将服务地当作第二故乡,在服务西部的征程中挥洒青春。而他们的故事,远不止教书那些事。
“要做有意义的事,这样人生才更有意义。”第10届支教团团长李康在支教结束后,深深热爱曾经奋斗过的那片热土,毅然辞去待遇良好的工作返回青海,成立了同仁县志愿者协会和同仁县公益协会,建立了七彩小屋、“新希望”培训学校和“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