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使命和情怀写在2019年世界水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记者樊永涛摄影报道)

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曲库乎乡多哇村。

清晨,当周起床经简单洗漱后,就来到村子旁的隆务河畔巡查,眼前的河水冰层正在慢慢化开,在初春的阳光下熠熠生辉。

隆务河穿多哇村而过

今年51岁的当周是村里的书记,同时也是一名村级河长,管理和保护隆务河多哇村段,这是他的职责。当周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小河弯弯伴随着他戏水、滑冰,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也辉映着他成长的足迹。挑水、饮牲口、浇地,隆务河就这样养育了当周,养育了一方儿女。如今,当周当了河长,他要照顾好这个“老朋友”,让一河清水“体体面面”从村子里流向远方。

“隆务河是黄河上游的一级支流,我们不保护,下游的群众怎么办?”。当周说自从实行了河长制,河岸上垃圾少了,生产生活污水少了,为了保护河湖生态,群众的生产生活习惯也有了改变。村里还成立巡河队,设置了建垃圾存放点。

“村民观念的改变,才是最重要的。当初村民不顾阻拦把垃圾往河里扔,说丢河里方便。现在看到清清的河水,大家也于心不忍了,只要看到有人往水里丢垃圾,马上就会有人站出来阻止。”当周说,希望有一天让河流管理保护成为社会公众的自觉行动,那时候有没有河长都一样了。说到此处,当周望向了隆务河,潺潺的流水声,在那刻成了最动听的音符。

“中华水塔”的青海,其水资源总量为.28亿立方米,每年向下游省区输送亿立方米的优质水资源,有力支持了全国人口密集区和重要经济区的发展,其生态地位不言而喻。而生活在高原的人们对于河流有着深厚的感情。“一江清水向东流”,离不开河长制的“呵护”,同样离不开河道生态治理。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傍晚,不少市民和严亚军一样,漫步在巴音河畔,望着城市的霓虹灯与一河碧水交相辉映,在德令哈生活了大半辈子的他,颇感欣慰。

“10多年前的巴音河,可不是现在水清、岸绿的样子……”严亚军说,城市发展,落户在沿河附近的居民越来越多,那时候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一股脑全部流入巴音河,很快河流变成了“臭水沟”。

经过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后的巴音河(资料图)

有问题就要治理。自年起,海西州、德令哈市两级政府实施巴音河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截至目前,治理市区段河道11.6公里,完成河道两岸绿化面积余亩。河道环境得到了改善,清水在河中流淌,岸边生态河堤与山色完美融合,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景象。

茶卡盐湖(摄影:张坤)

说到海西州,就不得不提丰富盐湖的资源。茶卡盐湖、察尔汗盐湖、翡翠湖……没有人想到,曾经默默无闻的盐湖有一天会华丽转身,惊艳了世人,短短几年迅速崛起,成为青海旅游的热门景点。同时,也因为疏于管理,大量游客的进入使湖水变得浑浊不堪,湖区周边垃圾遍地,仅有的脆弱植被逐渐退化。为了让盐湖源净、水清、滩净、岸绿、景美,在青海省全面推行河长制之初,海西州便率先垂范,将盐湖纳入了河长制管理范围,这是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关系的具体体现。

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不能仅靠河湖长和管护员,更需要青海各族群众自觉去管护和监督,董天云就是其中之一。

近日一篇名为《“比打游戏好”!西宁一父亲带14岁儿子暴走10公里巡河捡垃圾》视频新闻走红网络,据文中介绍,被社区选为义务民间河长的董天云,除了忙社区里的大小事之外,在双休日或是节假日,还会带着14岁的儿子董继文峰一起巡河、捡垃圾,为董天云另一项重要工作。他把不用的箱子制成垃圾箱,在西宁市南川河一带,父子俩边走边捡垃圾,有时一趟就得走两三个小时……

青海的生态地位虽然特殊,但生态强省和富民强省的目标是却是一致的。在此基础上,青海一边探寻摸索,一边创新实践。

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黄河源头扎陵湖畔。雪下得很大,迎着大风,几头藏野驴艰难地在草地上觅食。“一共四头,它们再走一公里左右,就有一块没被雪覆盖的草地。你看,他们吃得多肥。”日金仁曾把望远镜递给了身旁的同伴。

黄河源头扎陵湖畔的野驴

日金仁曾是牧民,同时也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之一。地处黄河源头,玛多县被誉为“千湖之县”,境内分布大小多个湖泊,竟在上世纪末有一半多濒临干涸……近年来,青海高质量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一期和二期规划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不断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系统保护建设,水源涵养功能明显提升,水土保持功能有所增强,湿地生态系统面积扩大,河流、湖泊水位明显上升,生物多样性资源恢复加快。

外人看来,生态管护员职责有很多,但对日金仁曾而言,就是守护这片世代居住的草原。在他眼中,生态是生命,动物是亲人。他在高寒缺氧的环境中,身体力行,默默守护着黄河源头。

生态环境是整个社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559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