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者在西部法援实践中强筋壮骨

                            

“帮助人的那种成就感,真好!”发出这句感叹时,杨恬静已经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平罗县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了整整一年时间。这个去年刚刚毕业于北方民族大学的山西姑娘,主动申请加入到年度西部基层法律援助志愿服务行动中,在平罗县司法局的安排下从事法律援助志愿服务工作。

努力协助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办理法律援助案件,认真解答群众法律咨询,代写法律文书,开展普法宣传……一年时间里,杨恬静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工作,帮助当地困难群众解决了大量法律问题,在业务能力得到锻炼提升的同时,亲身体会到了法律援助工作的社会价值,进一步坚定了从事这份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总结起来就是‘强筋壮骨’,让我的业务能力和思想认识都有了极大的提升。”杨恬静告诉《法治日报》记者,不久前,她刚续签了合同,要在当地再服务一年时间。

据了解,年度西部基层法律援助志愿服务行动在中西部11个省(自治区)招募了包括杨恬静在内的99名应届法律专业大学生志愿者,这些大学生志愿者立足自身法学专业的优势,协助当地开展法律援助工作,为大量困难群众送上了法治温暖。

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年8月的那个盛夏,刚从甘肃政法大学毕业的王伟成为西部基层法律援助志愿服务行动的一员,被派遣到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法律援助中心从事志愿服务。

“那时的我,心情如同八月的太阳,灿烂又火热。”王伟至今还记得当时那种激动的心情。不过,刚开始工作,他就被“泼了一身冷水”。

王伟告诉记者,起初自己“心高气傲”,想当然地认为法律援助案件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案子,办起来不费吹灰之力。群众来法律咨询,他总是“高谈阔论”,动辄搬出法律条文来,而听完解答后的群众往往都是一脸茫然,不知所措。

正当王伟纳闷之际,一位办理法律援助案件多年的前辈点醒了他:“困难群众大多缺乏法律知识,你的解答方式他们很难听懂,工作要实际一点,给他们讲明申请法律援助具体的操作步骤和条件要求等。”

认识到这个问题后,王伟很快调整状态,手把手地教那些困难群众如何去申请法律援助,为他们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

从此,没有了华丽辞藻,只有耐心的交流问答,填写表格,提供证明……一番锻炼过后,王伟认识到,正是如此朴实无华的工作,为大量困难群众解决了实际问题。

罗蒙年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法学院,加入西部基层法律援助志愿服务行动后,被派往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法律援助中心工作。

罗蒙坦言,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感觉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几乎“没有用武之地”。在法律援助中心工作学习一段时间后,她掌握了大量法律援助的相关法律规定和程序,并通过努力学习锻炼,使自己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法律援助志愿者,如今相关业务已经信手拈来。

拉毛卓玛是一名风华正茂的藏族女孩,年大学毕业后回到老家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县,成为同仁县法律援助中心的一名大学生志愿者。

“一年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通过虚心向律师们请教,在工作中锻炼,使我在短时间内熟悉了业务,学到了如何将群众的想法及诉求准确、全面地翻译给律师,如何与群众耐心沟通、解答咨询,如何为困难群众代写法律文书等。”电话那头的拉毛卓玛用略带生硬的汉语对记者说。

在岗位上奉献爱心

“成功为9名果农要回了欠款后,法律援助律师疲惫已久的脸上,终于绽放出久违的笑容。”这件案子让王伟至今记忆犹新。

年,9名果农在静宁县仁大镇贩卖苹果,两名商贩收到苹果后拒不支付款项。收到果农们的法律援助申请后,静宁县法律援助中心认为他们符合法律援助条件,指派律师为其提供法律援助,王伟全程参与了此案办理。

经过一番艰苦的证据收集和诉讼工作,法院采纳了承办律师的法律建议,于年4月25日依法作出判决,支持原告诉讼请求,判令被告支付了拖欠款项。

一年志愿服务期满,王伟共协助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1起,接待咨询人次,代写法律文书20份,参与普法活动14次,整理法律援助案卷卷。

王建荣是一名来自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的少数民族毕业生。年8月至年7月,她参加了西部基层法律援助志愿服务行动,在攀枝花市西区法律援助中心从事为期一年的志愿服务。

一年时间里,王建荣接待了上千人次的法律咨询,在窗口受理了件法律援助案件,及时指派给律师办理,为受援人挽回了大量经济损失。

“今年以来,西区法律援助中心已受理28件农民工案件,为他们挽回35万元经济损失。”王建荣自豪地对记者说,这让她真切感受到了法律援助的价值所在。

苏玲玲毕业于甘肃政法大学法学专业,参加西部基层法律援助志愿服务行动后,于年1月被分配到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法律援助中心工作。

半年来,苏玲玲始终以一名志愿者应有的责任感严格要求、鞭策自己,共计受理、整理法律援助案件件,认真做好案件的受理、审查等工作,努力为困难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务。

拉毛卓玛等“双语”少数民族大学生更是在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拉毛卓玛为例,她凭借自身藏汉双语优势,除了努力完成同仁县法律援助中心的日常工作外,还肩负起翻译重任,为法律援助工作在当地顺利开展贡献了“双语力量”。

在新起点扬帆起航

“过去一年时间里,我见到了讨要工资不得的农民工,工伤事故中伤情严重的劳动者,亲眼见证了法律援助帮助这些困难群众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群众满意、质朴的笑容让我百看不厌,我发自内心地喜欢上了这份工作。”当被问及为什么要再续一年服务期限时,杨恬静如是说。

廖泓毕业于云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法律事务专业,一年的西部基层法律援助志愿服务行动经历让她迅速成长起来,认识到作为一名法律援助工作者肩负的责任与荣誉。

“这种感觉只有在和困难群众接触中才有更为深刻的体会,也成为激励我们无私奉献的强大精神力量。不久的将来,我会努力成为一名司法行政工作者,用自己的法律专业知识,为更多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送去法治的关爱与温暖。”廖泓对记者说。

“听说我们这种情况可以申请法律援助……”罗蒙在服务期间注意到,就连村里平时不常出门的大爷大妈都跑到法律援助中心来咨询法律问题、寻求法律援助,这让她觉得自己的工作有了更大的意义和价值。

罗蒙告诉记者,她希望自己的所学可以如滴水汇入大海,为国家法治大厦的建设添砖加瓦。日后若有机会,她还想当一名志愿者,秉承公平与正义,坚定不移地在法治建设道路上走下去。

“我大学所学的专业就是法律,所以打心底里十分热爱法律援助这项事业,以后我也会继续努力,争取能够从事相关工作,发挥自身的‘双语优势’,为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法律援助服务。”说到这里,拉毛卓玛的语气格外坚定。

查干、赵俊、李常阳、别尔德、看吉卓玛、麦尔哈巴艾尼瓦尔……每一个参加西部基层法律援助志愿服务行动的大学生志愿者都经历了丰富的实践锻炼,提高了业务能力,也更增强了对法律援助事业的理解与热爱。

未来,大学生志愿者中的多数人都将走上法律工作岗位,有的将直接从事法律援助工作,这一段难忘的经历,无疑将会成为他们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激励他们在法治建设的康庄大道上继续努力前行。

文章来源丨法治日报

记者丨蔡长春周斌

编辑丨王贝贝

司法部出品

欢迎投稿到邮箱sfblwtg

.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354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