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康网天津4月19日电一大清早,日秀玛村的村民卡毛太,拧开水龙头,山泉自来水“哗哗”地流入家中的水桶,洗漱、烧水、做饭,开启一天新生活。
“接水”这一普通的动作,在素有“宁肯给桶奶也不愿给碗水”说法的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市黄乃亥乡却曾经难得一见。
“以前大家都是用肩挑水喝,现在水直接接到家里,干净又方便,这是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卡毛太说。
为了黄乃亥乡的一口甘甜水,年,天津援青前指落实精准扶贫战略,本着“黄南所需、天津所能”的原则,投入万元实施黄乃亥乡重点贫困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年10月20日,黄乃亥乡重点贫困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全线完工,比原计划提前84天通水。8个自然村,户人,大小牲畜1万余头的饮水“生命线”终被打通。
一桶水当婚庆贺礼
从同仁市驱车近1个多小时,盘旋而上,翻过几个山头,才能到黄乃亥乡日秀玛村。太阳高高挂在天上,湛蓝的天空没有云朵。
走进村子,几乎每一户人家都有一个水桶。“这是以前村民们背水的工具,现在留着就是做个纪念。”卡毛太说。
黄乃亥乡平均海拔近米,且土质为湿陷性黄土,各家各户都会挖水窖,用来在雨雪天蓄水。往常家里用水,卡毛太必须背起水桶,到远在几公里外的一个水点去背水。从取水点把水背到家,需要用1个小时。卡毛太说,“我已经习惯了,那时每天背水是最重要的事。”
在黄乃亥乡,水的珍贵是外乡人无法想象的。“过去村子里谁家有婚礼,贺喜的人都要自带一桶水当作贺礼。村民想方设法储存雨水、寻找山泉水,只能靠天吃水。”卡毛太说,“不到10升的一桶水,一家5口人,要坚持用2天,只能保障最基本的饮用、煮饭和洗漱。”
天津市对口援青工作前方指挥部总指挥、黄南州委常委、州政府副州长宋建表示,“之前当地群众招待客人的时候,端出的是新鲜的牛奶,而不是水。当地有句话是,在这儿,水比奶珍贵。奶可以白送,但是借了水一定要还。”
建管网告别吃水难
水,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黄乃亥乡群众的饮水难题成了天津援青干部心里的一块大石头。
年,天津对口支援黄南州工作前方指挥部落实精准扶贫战略,投入万元实施了黄乃亥乡重点贫困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项目。为了黄乃亥乡的一口甘甜水,素不相识的人们,拧成了一股绳,结成了一个心--啃下这块硬骨头。
跑了一个夏天,爬遍周围大山,终于在海拔米的一处谷底找到了新水源。
找水、勘测、打井……
年10月20日,经过了3个多月的紧张劳碌,黄乃亥乡重点贫困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全线完工,比原计划提前84天通水。“同仁水利局组织专业技术人才经过多次实地察看,把新的取水点设在了海拔米的夏琼山,距乡里24公里。整个工程历时96天,提前84天完工。为了避免输水管道冬季破损,地下管道设计深度从原先的1.5米加深为2.6米,能够确保冬季饮水管线不会被冻住。”天津滨海新区援青干部、同仁市副市长王凯说,“去年冬天黄乃亥乡供水情况非常好,并没有出现管道破损情况。”
对于祖祖辈辈都居住在日秀玛村的卡毛太来说,通水后的日子过得特别舒心,再也不用走几公里去背水了,洗衣做饭方便多了。“自来水是天津援青干部给我们最好的礼物,感谢天津人民!”卡毛太腼腆地笑着。
“正式通水的第一天,一开水龙头水流可冲了!”村民昂秀措回忆起来当时的情景还是很兴奋。
自来水冲开致富路
黄乃亥乡通水,带来的不仅仅是村民生活方便,对于当地养殖户来说,通水打破了以往限制养殖规模扩大的最大瓶颈。如今牛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规模迅速扩大,民生改善带动了产业发展。为此,天津援青前指还结合黄乃亥乡实际情况,在产业帮扶、基层组织建设等两方面精准发力,助力该乡实现脱贫清零。
“年合作社就成立了,可水经常断,我们只好一家一户几头牛的分散养殖。通水到现在,合作社养殖规模已达到头牛,年合作社就收入了差不多21万元。”合作社理事长旦知加对今后的发展,信心十足。
干净方便的自来水,还为村民找到了新的致富路。王凯表示,“针对当地特点,我们帮助乡里培育壮大中藏药材种植产业,帮助当地实现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
天色渐晚,忙活了一天的卡毛太一边回忆往昔,一边把烧开的水倒入茶壶,不一会儿茶香四溢。“用这自来水泡的茶格外甘甜!”卡毛太幸福的笑容挂上眉梢。
撰文摄影摄像/杜敏陈奇
指导单位/天津市委网信办
联合报道/天津市合作交流办
天津市对口援青工作前方指挥部
支持报道/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