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唐卡艺术之乡里的扶贫故事

北京中科白癜风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夏吾卓玛正在学习绘制唐卡。新华社记者白玛央措摄

新华社西宁10月18日电(记者白玛央措)27岁的夏吾卓玛学习绘制唐卡已经五年。在被誉为“中国唐卡艺术之乡”的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约有两万一千余人和夏吾卓玛一样投身非遗文化产业。

10月的隆务河谷,层林尽染。河流的两岸有藏传佛教名寺——隆务寺,还有多家极具藏式建筑风格的唐卡画院,以及家形式各样的热贡文化企业。

年,唐卡与堆绣、泥塑等以“热贡艺术”的名义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多年来,当地政府将非遗文化产业与扶贫结合,通过“企业+扶贫车间+贫困户”的形式,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致富。

夏吾卓玛的故乡在同仁县麻巴乡,小学毕业后她便开始在家里种地,家中仅有的6亩地年收入大约多元,这曾是一家五口人唯一的经济来源。

在龙树画苑扶贫车间记者见到了夏吾卓玛,她左手捧着小碗黛青色的颜料,右手持细毛笔,小拇指还夹着一块粉扑似的垫布,双腿盘坐在一幅未完成的画布前。“我有种梦想成真的感觉,希望有一天能绘制出精致的唐卡,这样我也可以赚钱养家了。”

“像夏吾卓玛这样学龄超过5年的学生,每月会有元以上的补助,他们在学习的同时还可以创作合格的半成品,经过师傅的补充和加工,作为工艺美术品销往国内外。”同仁县热贡龙树画苑总经理完德尖措说。

年,这所唐卡画院生产的唐卡、堆绣和刺绣,共收入约万元。完德尖措告诉记者,画院去年签约80多名画师,其中,当地64户贫困户,共72名贫困学员。“有的徒弟技艺精湛,创作了很多精品唐卡,一年能有60多万元收入,普通学员一年也能有4-5万多元收入。”完德尖措说。

非遗文化在这座小县城里传承不息,随之繁荣的文化产业也为这里的千家万户带来新的生活。

当地年轻人正在泥塑传习所里制作泥塑。新华社记者白玛央措摄

隆务河边,38岁的完德吉正戴着口罩和帽子,仔细打磨手中的一尊泥塑佛像。记者在位于同仁县年都乎乡的尕藏热贡文化有限公司里看到,20多名来自不同村落的贫困户在扶贫车间里忙碌地工作着。

家住年都乎乡郭麻日村的完德吉每天早晨7点30分骑摩托车到公司,中午在公司食堂吃饭,晚上6点30下班回家。“拥有一份工作是幸福的事。”完德吉说。

“车间里的工作人员每月工资在至元不等,年底还有奖金。现在,这里不光有扶贫车间,还有唐卡和泥塑的传习所。”公司创办人尕藏才让指着一间教室说。记者看到公司大院的一排平房里,十几名20岁左右的年轻人在安静地画唐卡,还有十多名年轻人低着头专注地制作泥塑。

扶贫车间解决了留守在村里的弱劳力和妇女的就业增收问题。据统计,目前中国有超过3万个扶贫车间,旨在带动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同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完麻加告诉记者,年同仁县非遗扶贫工坊共培训余人(其中贫困人口人),年,为实现有意愿学习热贡艺术的贫困人口掌握一门技能,这里将力争培训余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261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