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青海法治报
采访团的第二站,是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同仁市所在的隆务河流域这片狭长的谷地,孕育出诸多非遗文化和非遗传承人——现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5项、省级非遗项目10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1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8名。
进入同仁市,“家家有画师、户户画唐卡”是对热贡民间文化的真实写照。这里被誉为“中国活着的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热贡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西部唯一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在省内外历史文化发展中尽显不可替代的原生性和唯一性。
娘本:创新才能继承
藏语中,唐卡画师统称为“拉日巴”,意为画佛或神的人。在黄南州热贡画院,我们见到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项目(热贡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娘本,正是他接过历代“拉日巴”手中的画笔,延续着文化的脉络,并将其发扬广大。
粉色T恤、咖色休闲裤,让这位大师更富有现代气息和亲切感。他带着我们走进黄南州热贡画院,当娘本和学生一起掀开一副长13米的巨型唐卡画作的盖布时,媒体同行们不禁直呼:“太壮观了!”
这是娘本带领11个学生耗时3年绘制而成的。“这是一种精神,是师徒之间的心灵连接,师徒之间的传承精神。在几万条细密的笔触,数十道精严的工序,是年历史文化的延续。”娘本在画作前娓娓道来。
著名藏族艺术大师夏吾才让,是题材、内容、形式等方面创新热贡唐卡的先行者。12岁时,娘本就师从夏吾才让,他师承其志,并且发扬光大。唐卡以前都是供奉在寺庙里的贡品,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唐卡,娘本在唐卡的内容题材上做了很多带有时代感的尝试,创作了《文成公主进藏》《藏汉一家亲》《澳门回归十周年》《开国大典》《福娃》等唐卡作品,让唐卡走下佛坛,融入寻常百姓家。
画室里,多名唐卡画师正在聚精会神地绘画。今年19岁的多杰昂杰,在热贡画院学习唐卡已有一年时间了,每天10个小时的绘画和娘本的细心指导,让多杰昂杰的基本功有了很大进步。
另一名画师加保从甘肃省专程来同仁市学习唐卡。
“唐卡工艺复杂,从起稿开始,包括填色、染色、拉线条、开脸相、拉金线,最少要经过3年至5年的学习才能出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承团队中,让娘本看到了希望:“传承不单是绘画技艺的保护,还是唐卡绘画理论的传承,作为唐卡艺人,要向外界呈现什么是真正好的唐卡,同时逐渐形成唐卡艺术鉴定体系,才能真正使其守正创新、发扬光大。”
更登:数字化传承是发展的必然
离开热贡画院,记者一行来到热贡艺术唐卡大师更登家,他正在画室里和徒弟们一起创作。
如今,更登已是黄南州实力派中年唐卡画师。目前是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省二级民间工艺师、省热贡艺术唐卡考评员、青海热贡艺术协会副会长。这是20多年前,踏上学习唐卡之路的更登想不到的。他在传承唐卡绘画艺术的同时,又钻研藏族建筑彩绘技艺,在实践中融入清代的旋子画法和明代的和玺画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彩绘风格。
更登表示,“彩绘以其鲜艳的色彩,吉祥的图案,点缀着寺院、佛堂,衬托出它们的神圣、威严。这几年我把工作重点放在数字化传承方面。”
更登与青海师范大学合作,将彩绘白描手稿,通过科学技术电子化,经过分类整理、建立档案或数据库,在数字化保护的同时做好资料的编辑和出版工作。
“口口相传对于彩绘艺术的传承,有着很大的局限性,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将其保留下来,对发扬彩绘艺术有更大的帮助,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更登说。
通过两天的所见所闻,记者深切体会到,随着我省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以及文化经济的蓬勃发展,青海非遗保护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见人见物见生活”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非遗保护理念深入人心,保护和传播手段与时俱进。
我省非遗发展中,不断创新创业、精准扶贫、文化与旅游融合、民族自信和国家软实力提升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群众的文化自觉和非遗保护意识日益高涨。年轻一代的非遗传承人,接过历史的接力棒,让古老的中华文明,焕发出蓬勃生机。